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252.23
  • 學位論文

製作隱士:六朝隱逸史傳之歷史敘事研究

指導教授 : 蔡英俊

摘要


論文提要 本論文的問題意識,在於筆者通讀六朝隱逸的研究專著及論文之後,發覺前輩學者的研究都偏重在隱逸文學及思想方面,而這些研究所引用論述的資料卻很少涉及史書的隱逸列傳。職是之故,陳陳相因,很多人都混淆了「隱士」與「隱逸意識」的差異。六朝隱逸之風興盛,很多名士的行止都深具隱逸情調,很多文士的作品都具有隱逸思想,但須明辨的是,這些隱居城市園林或莊園的名士貴冑,或創作隱逸文學的作者並不是真正的隱士,六朝隱逸列傳俱不見這些風流人物就是最好的答案了。 順著這個思路,本論文的立基點在於以下三個提問:六朝真正的隱士形貌為何?顯然,這就必須從六朝隱逸列傳入手,因為這些人物才是真正的隱士;其次,隱逸列傳的故事結構模式為何?要處理這個問題勢必要運用敘事學與結構主義的方法;其三,分析之後,我們又可發現隱逸敘事有其一致性,這種相同的結構模式反應出其背後有其相同的隱逸論述,所以我們要再追問,這種隱逸論述是如何建構起來的?亦即影響隱逸列傳撰述的因素有那些?準此,我們可以再分析出,隱逸論述具有迦達默爾所謂的「權威的前見」。 基於上文的思考,所以本論文的章節安排,第一章「緒論」,首先檢討歷來六朝隱逸研究的成果,由此可以發現隱逸列傳的研究是相對空缺的區塊,所以本論文即以《後漢書.逸民列傳》、《晉書.隱逸列傳》、《南史.隱逸列傳》、《宋書.隱逸列傳》、《南齊書.高逸列傳》、《梁書.處士列傳》、《北史.隱逸列傳》、《魏書.逸士列傳》、《隋書.隱逸列傳》以及雜傳類的《高士傳》及《聖賢高士傳》為研究文本。以上這些史傳是現存比較完整的六朝隱逸史傳。第二章「歷史敘事的方法論」,主要介紹本論文的研究觀點與方法。海登.懷特等史學家提出的後現代歷史理論已對蘭克以來傳統史學產生劇烈的衝擊,《元歷史》一書解構了歷史真實反映事實的認知,史書的撰著等同於歷史編纂學。本論文接受海登.懷特的觀點,但六朝隱逸列傳的性質與懷特分析的布克哈特、米什萊、蘭克與托克維爾的著作不同,所以本文不採懷特的方法,轉而取法敘事學與結構主義的方法來分析隱逸列傳的結構模式。所以本章分四小節討論,分別是「歷史的定義」、「歷史的真實與虛構」、「歷史敘事與敘事學的再思考」、「敘事學分析史傳作品的運用」等。第三章「隱逸史傳的虛實雙重性」,本章所強調的歷史虛實雙重性,不在後現代歷史學強調的對歷史本體的否定,而是偏重在呈現史書成書過程的虛實特性。歷史的「真實」並不是真相實事的真實,而是敘述的真實;「虛構」不是刻意假造的虛構,而是指史家對史料後天人為的刪汰抉擇,以及史家個人歷史意識介入,基於當代的價值認知對前代的理解與詮釋。第四章「隱逸史傳的敘事結構模式」,首先可從四個層次分析其結構模式,第一層結構是每本史書隱逸列傳的書寫結構:一是序文;二是正文故事;三是評論;四是贊語;第二層是史書大系統的天人隱形結構,這是紀傳體史書體例及篇幅神祕數字所賦予的潛在制約,以帝王本紀為核心展開的歷史敘述。儘管六朝史書篇幅數量已失去具體神祕數字的天人思維,但其隱形結構仍然左右撰史者刪汰選擇史料,及書寫隱逸列傳的預設立場;第三層結構是正文隱士故事的表層結構。表層結構是讀者直接閱讀文本所得到隱逸生命史的共相,作者不是掛名的真實作者,而是隱含作者,即是不同時代眾多史家的集體建構,第四層結構是深層結構,表層結構是人們外在的語言表現形式,深層結構則是抽象的概念結構,也就是人潛在的語言心理基礎。外在的語言形式都是由內在的概念轉換而來的。深層結構潛藏在現象背後,是意義產生的內在聯繫。 第五章「史家的隱逸意識」,主要是討論列傳的序文、評論及贊語所蘊含的隱逸思想。撰史者在撰寫正文的隱士故事時,往往是「自認客觀」的敘事,這些隱逸的事蹟往往是代代相傳,有所本的,史家往往只更改字句,對情節故事卻少有竄改。然而在正文、評論、贊語的部分卻流露出個人強烈的主觀意識。其中包含了史家對傳中隱士的評價,更重要的是顯露出史家對傳統隱逸思想的接受態度。第六章「隱逸列傳的前見」,本章是借用加達默爾「權威的前見」的理論來分析隱逸列傳隱而不顯的「前見」,即建構隱逸論述的先在影響內因。加達默爾說:「權威根本跟服從毫無直接關係,而是與認識有關係。」前見屬於歷史的現實原本就存在於史家之前,「它不是理解的障礙,而是理解的可能條件。」隱逸列傳的前見可分為三個面向來討論:一是《史記》的史書隱在的天人結構;二是《東觀漢記》的敘事結構模式;三是先秦隱逸思想傳統。第七章「南北朝佛教與隱逸敘事的融合」第一節「隱逸列傳的初步考察」爬梳列傳中所有與佛教有關的敘述;第二節「慧遠廬山教團的影響」,分析佛教南傳最核心高僧慧遠的思想與行止對隱逸的影響;第三節「隱逸思想與佛教思想的會通」,是討論除慧遠因素以外兩者思想的共通性。第八章「六朝隱逸雜傳敘事研究」,討論「雜傳」類的隱逸傳記,在《隋書.經籍志》之類史書藝文志可見六朝隱逸雜傳蓬勃發展,著作猥多。可惜現存較完整的僅存嵇康《聖賢高士傳》與皇甫謐《高士傳》,兩書是本章討論的主要文本。兩書的特色是在於它的互文性,亦即作者從不同經典中摘錄隱士故事於一傳,真實、虛構,儒家、道家,各種出處的人物在一書中形成眾聲喧嘩的互文現象。準此,兩書形成各自的隱逸意識,形成不同的隱逸敘事。第九章「六朝隱逸史傳的獨特性」,本章主要是以接受歷史效果的角度來看,每部隱逸史傳對建構隱逸敘事模式的獨特價值與地位。第十章「結論:製作隱士」,是全書最後的結論。「製作」一詞是借用彼得.柏克的觀點,隱逸列傳的撰寫正是作者自覺不自覺的「製作隱士」的過程。自覺的是,各作者意識到隱士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性而為其立傳,不自覺的是,他們被「權威的前見」所制約,遵循著相同的敘事模式,相同的意識型態來塑造隱士的樣貌。所以,如羅蘭.巴特說的,閱讀六朝隱逸史傳並不是了解隱士的真實故事,而是了解作者要我們知道的故事。

關鍵字

隱逸 歷史 後現代 敘事 隱士 敘事結構 六朝 後漢書 晉書 宋書 南齊書 梁書 隋書 魏書

被引用紀錄


張智昌(2008)。南方英雄的歷程:屈大均(1630-1696)自我形象釋讀〔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8.00248
梁佳雯(2009)。兩晉隱逸賦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60977
陳麗如(2010)。臺北市某區三高個案規律健走的行為意圖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95772
黃宜慧(2012)。教師人格特質與領導模式對團體氛圍之探究-以中彰投公立高中社團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78-0305201210333681
李靜芳(2012)。懷孕婦女規律運動行為意向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驗證〔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0403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