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3.22.236.90
  • 學位論文

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中的民俗議題與文化論述:以小說為中心(1920~1937)

指導教授 : 陳建忠

摘要


本研究以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小說中(1920~1937 年)為研究範圍,觀察小說中民俗議題的書寫,分別從啟蒙、本土、左翼思潮的不同背景,討論作家賦予民俗符號的文化論述。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對台灣進行有組織、學術性的民俗調查與出版,一面將台灣民俗視為落後民族的產物,以強化其統治的正當性,一面又利用台灣民俗做為施政參考的依據。面對被民俗異化為政治工具的危險,台灣作家在小說中書寫民俗作為抵抗,民俗成為殖民統治與抵殖民的角力戰場。本研究較全面地從日治時的傳入台灣的各種思潮,來觀看新文學作家如何在各種思想的引領下,在文學作品中進行對於民俗文化的各種觀察與詮釋,並透過對新文學小說的耙梳,琢磨出作家對自我身份的思考、反省,在重新取回民俗詮釋權後,發展出來的抵殖民文化論述。 首先討論啟蒙主義思潮的影響,觀察民俗議題在小說中的書寫風貌以及發展的文化論述。從賴和<可憐她死了>、<鬪鬧熱>兩篇小說中觸及父權、祭典活動的傳統文化,討論賴和關於國民性格的思考;從楊守愚<移溪>、<瘋女>和<新郎的禮數>三篇小說中的迷信、傳統婚儀,探討楊守愚的人文主義思想;從張文環<論語與雞>與<豬的生產>兩篇小說中的儀式、咒術來觀察張文環對新舊教育的批判。作家對民俗的觀察能跳脫殖民主所擬定的進步∕落後二元對立框架,針砭殖民地國文明的虛矯,表達對台灣文化前途的擔憂。 接著討論本土主義思潮的影響,觀察民俗議題在小說中的書寫風貌以及發展的文化論述。從賴和<鬪鬧熱>、<蛇先生>兩篇小說中民俗技藝、傳統醫療,探討賴和的新舊文化辨證論述;從蔡秋桐<媒婆>、<保正伯>與<王爺豬>三篇小說中的信仰、語言議題,分析蔡秋桐的反殖民論述;從翁鬧〈戆伯仔〉、〈羅漢腳〉兩篇小說的信仰、民俗醫療,探究與翁鬧身世息息相關的國族情結。作家透過民俗議題控訴殖民主制度性的壓迫剝削,並透過地方記憶安頓身份認同,編織本土文化的錦衣。 再則討論左翼思潮的傳播及影響,觀察民俗議題在小說中的書寫風貌以及發展的文化論述。從賴和<富戶人的歷史>和<善訟人的故事>兩篇當代傳奇的民間文學探討賴和的階級論述;從楊守愚兩篇<美人照鏡>、<壽至公堂>鄉野奇譚的民間文學討論楊守愚的采風論述;從楊逵<靈籤>、<模範村>兩篇普羅小說中的信仰、婚姻議題分析楊逵的革命行動論述。作家藉著民間文學的采集、記錄、保存,重新掌握自身歷史、傳說的詮釋權,透過民俗書寫表達深刻的文化思考,透過創作再將力量釋放回歸民間,產生民間運動的力量。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看見新文學作家如何接受各種思潮的影響,在民俗與文學交疊的領域中,利用民俗書寫批判殖民主同時自我省思,進行解構殖民帝國權力的工程,取得民俗詮釋的權力,重新建構本土文化的主體想像。

參考文獻


方孝謙,《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臺北:巨流,2001年。
呂美親,《日本時代台語小說研究》,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頁88—108。
曾馨霈,《民俗記述與文學實踐:1940年代臺灣文學葬儀書寫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楊逵著,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年。
柳書琴,《荊棘之道:台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台北市:聯經,2009年,頁375。

被引用紀錄


陳羿安(2013)。摸索「臺灣文化」:楊雲萍的文學、民俗學與歷史學(1920-1970)〔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2fNCTU.2013.00713
劉敏郎(2014)。鄭清文短篇小說之研究 ─以民俗與原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95091
王馨聆(2015)。翁鬧及其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404093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