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6.166.214
  • 學位論文

慈心倫理與有機精神─台灣有機農業運動中的佛教文化內涵

The Ethic of Compassion Heart and the Spiri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 The Buddhist Culture inside the Taiwan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

指導教授 : 陳瑞樺

摘要


本論文旨在分析台灣有機農業與佛教信仰呈現高度相關的社會現象,以福智佛教團體為研究對象,探究台灣本地特殊的有機農業文化。不同於過去有機農業文獻以政策法令、生產技術、產銷通路等等的角度為論述主軸,本文致力於闡釋「有機農業精神」在台灣有機農業發展史中所起的作用,並討論佛教內涵與有機農業理念間的關連,進一步分析福智宗教與市場的互動模型。 本文以韋伯所提的「選擇性親和性」,解釋福智佛教與有機農業兩者在不同的歷史脈絡中結合的契機,福智團體將慈心倫理融入有機農業的生產、消費、銷售與驗證中,促使台灣有機農業形成了獨特的「佛教式有機農業」;同時,這樣的結合也讓福智團體成為一個「有機式佛教團體」,藉由與有機農業理念一連串的相互挪用與思想深化,豐富了原有的信仰內涵。 進一步則以福智團體的例子回應Haddorff所歸納的三種宗教與市場關係典範:對立、吸納與模糊典範。總結而論,對立與吸納典範是從宗教世俗化的脈絡解釋宗教與市場的關係,不適用於福智團體在台灣社會的角色,福智團體與市場的關係較接近博蘭尼所提出的模糊典範,因為兩者的結合使得以佛教理念為基礎的「有機農業精神」在發展初期不顧現實利害地推動有機農產業,且也在相當程度上同步推廣了佛教信仰。因此,兩者的關係是相互為用、相輔相成,而非必然對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福智團體與市場活動間仍存在著一定的緊張關係,這則是模糊典範所無法涵蓋的。

關鍵字

有機農業 佛教 慈心 福智 宗教與市場 親和性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徐福君,2006,《宗教非營利組織運作環境事業的觀察:以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進行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凱翔,2007,《有機農業法規及政策之研究》。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藝學系。
陳玠廷、蕭崑杉,2010,〈臺灣「有機農業」的發展與未來展望〉。農業推廣文彙第55輯。引用自網路資源:http://www.extension.org.tw/publish/pdf/55/55-16.pdf。(取用日期:2011/6/7)
龔語紅,2001,《台灣地區有機農產品業經營發展之探索》。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釋傳法於2003年〈台灣佛教社會運動中的環保與動保問題〉

被引用紀錄


李文馨(2016)。世界救世教的自然療癒實踐:以台日MOA自然農法網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1029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