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200.136
  • 學位論文

何謂「公共領域」:從桃園東勢地域社會史與社群組織談公共概念

指導教授 : 陳祥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的重點在透過地域社會史與社群的組織結構,分析地方認知的公共領域概念。桃園東勢的公共領域概念由公廟-東勢建安宮-所呈現,作為地方上連結人際關係的重要組織,東勢建安宮組織結構盡可能包融所有權力體系與人群,因此成為最龐大的公共領域組織,亦是最理想的公共領域概念。桃園東勢為粵籍客家聚落,但開漳聖王仍得民眾信奉。透過業主權、古契約文書、廟史與族譜相關史料追查,可見東勢建安宮與漳州勢力、漳州籍地方菁英有莫大關係。但經過衍生、轉喻過程,開漳聖王在粵籍族群民眾的認知中,則是一種因應需求而生的在地化神祇-三王公-不具特定族群分類意識的神祇,因此在省籍分類械鬥後仍能得粵籍族群信奉。除了神格的變化,各領域地方菁英的支持更是使東勢建安宮成為公共領域的重要原因。在組織結構上,不論在戰前或戰後都由地方菁英-在國家機構、民間社會組織與私人領域-任職或具有聲望者所組成,在結構上反應了東勢的多元權力體系。這種結構日後也成為評價其他社群的依據。與其他社群相較,東勢建安宮盡可能的包融社會各領域地方菁英,為東勢最龐大與最理想的公共領域 。 此認知透過民眾評論宋屋義民廟與東勢庄文化協會的過程得到驗證。宋屋義民廟同為輪庄廟、公共性活動也與東勢建安宮相似。但宋屋義民廟基於建廟時的歷史因素,時至今日仍由宋氏一脈掌管,因此在公共論述之餘仍存在私人廟宇的論述,差別即在於廟宇組織包融地方菁英程度上的差異。同樣情況發生在東勢庄文化協會上,民眾普遍認為東勢庄文化協會包融的地方菁英過於單一、其操作的議題、組織結構與其他面相都與T派下過於緊密,不符合民眾所認知的公共領域結構,因此被認為是私人領域組織。但東勢庄文化協會今日的局面並非自願選擇之結果,乃因社造熱消退、民眾長期消極參與,東勢庄文化協會也僅能日益依賴所能掌握的資源-包含人力在內的T派下軟硬體資源-原因所致。民眾會以宗族思考宋屋義民廟與東勢庄文化協會公共領域資格,顯然與宗族意識有關。即便台灣漢人社會宗族組織不發達,但仍存在宗族意識,宗族意識仍是人際網絡重要基石之一。 關鍵字 :公共領域、東勢建安宮、地方菁英、社群、宗族

參考文獻


1981 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
2008 社群建構與浮動的邊界: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台灣人
1987 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會中部辦公室。
1967 龜山島漢人漁村社會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

被引用紀錄


林柔辰(2012)。枋寮義民廟義民爺信仰之擴張與演變〔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3523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