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168.16
  • 學位論文

臺灣知識份子的媒體公共發聲經驗:1910-1930年代報刊中的社會風尚批判

指導教授 : 柳書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旨在討論,臺灣日治時期參與媒體活動的知識份子,究竟如何以現代性媒體作為媒介,進行他們公共發聲的實踐。據此關懷,本文選擇《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民報》、《三六九小報》三份報刊中,論及臺灣社會各種風尚風俗的文章,進行對此問題的分析與探討。 首先,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讀者投書中,與文明開化相關議題進行論議的文章,作為分析材料。經過文獻的討論,可看見傳統知識份子對文明的追求與殖民者的同化話語,作出了如何的回應與思索。其次,析論《臺灣民報》中,以「建醮」問題為起點,對臺灣社會各種陋俗展開批判的相關文章。藉由民報知識份子發表的文論可發現,他們如何冀望文明能啟發民智、改善社會;亦可看到,他們運用如何的論述策略,對殖民者展開批判與抵抗。最後,以《三六九小報》中,論及「毛斷女」的相關創作為討論核心,藉由「毛斷女」的分析,指出小報文人對現代性既嚮往又排斥的矛盾心態;而小報文人對現代性的糾葛,可能也更是他們對於殖民性所進行的回應。 總結三份報刊的分析討論,可看見日治時期的知識份子,如何將有感於臺灣社會存有的風俗風尚產生的批判與檢討,透過經由媒體工具所建構出來的公共言論空間,進行發聲的實踐。他們更在現代性、殖民性、與本土性三個面向,展現了各自相異又相同的思考模式與言說策略,而這應可視為,他們作為日本帝國統治下的殖民地知識份子,因面對殖民現代性所生成、引發的種種思考與回應。

參考文獻


 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臺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臺灣史研究》第14卷第2期,2007年6月,頁41-88。
 黃美娥〈尋找歷史的軌跡:臺灣新、舊文學的承接與過渡(1895-1924)〉,《臺灣史研究》第11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145-183。
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臺灣史研究》7卷2號,2001年6月,頁1-49。
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2006年3月。
 毛文芳〈情慾、瑣屑與詼諧──「三六九小報」的書寫視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6期,2004年12月。

被引用紀錄


李蕙君(2017)。日治初期報刊諧謔敘事研究 -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40120181605412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