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5.234.234
  • 學位論文

水上往還--論戰後達悟首批遷移世代作家Syaman Rapongan、Syaman Vengayen、Sin Jiayouli的書寫

指導教授 : 柳書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以三位戰後達悟遷移世代作家Syaman Rapongan、Syaman Vengayen、Sin Jiayouli作為主要分析對象。微觀分析三位作家的移動經驗、族群批評視野及其文學美學。論文以蘭嶼書寫發展脈絡、蘭嶼社會變遷史與作家個人移動經驗、部落經驗進行扣連,探討遷移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差異與衝突、自我身分認同危機,以及以地方為基礎的知識文化,透過在地行動者的反思,有何在地能動的可能。 羅列與蘭嶼相關之資料,不論身分、性別、族群等,任一書寫者皆曾試圖詮釋自我想望之蘭嶼觀點。自日據時期人類學家的踏查紀錄、展現異國風情與宣揚國家政策,過渡至國府遷台後,觀光客式的獵奇視角、穿鑿附會的書寫、欲更改部落政經結構的意圖等,穿梭於文字間。本文分析三位達悟族作家在離島、歸島的過程中,以身體實踐與書寫,試圖甩脫漢文化/主流文化附加於達悟族的話語權力陰影,並且透過書寫開展國境論述、越過傳統印刷資本藩籬,著實飽含著強烈主體自覺與自主性;作家們同時也尋繹部落傳統文化價值、精神意義與建構身分認同、深化在地感。 其次,擺盪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作家們並非全然地回望傳統,而是試著將關於他們所知的上一代的記憶,還有他們這一世代的故事與腳步,紮根在島嶼與族群的未來上,也深紮在我們所成長的土地上。而就文學書寫而言,作家們亦嘗試進行內容、議題的深化,從歷史記憶、口述傳說、文化實踐中,追溯與展開集體記憶,宣告文化地理的形成,以部落記憶的傳承作為逆寫的場域,並且活化主題,與自然生態、第三世界、弱勢族裔進行串連,邁開原住民族文學書寫的新向度。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蔡友月,〈遷移、挫折與現代性:蘭嶼達悟人的精神失序受苦的社會根源〉,《台灣社會學》第13期,2007年9月,頁1-69。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10月)。
Beauclair, Inez de (鮑克蘭),1959. Three Genealogical Stories from Botel Tobago.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57。
李亦園,〈Anito的社會功能:雅美族靈魂信仰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0年,頁41-55。
許雅筑,〈傳統與現代: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的地誌書寫與對話〉,《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6期,2008年4月,頁103-12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