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66.98
  • 學位論文

臉書上的一張臉譜:社交網站上的劃界與展演

指導教授 : 林鶴玲 張維安

摘要


在Facebook這個社交網站上,使用者主要與原先就認識的對象連結,以真實身分為基底,創造出一種觀眾類型、關係混雜的情境;原先日常生活中以時間、空間區隔開來不同的觀眾群,都能在同一個平台上同時觀看。雖然使用者仍有觀眾區隔的需求,但大多觀眾將社交網站當作是「一個情境」,以不同於線下互動的策略在混雜的觀眾群面前維持形象。使用者反覆運用兩種策略:透過好友邊界的維護,使用者控制著觀眾的組成;在觀眾意識之下,使用者調整自我展演的形象,盡力滿足所有觀眾的期待。 承襲Goffman對人際互動的觀點,Facebook上的行動者也如同在表演一場劇目,在觀眾眼前調整自我形象;然而類型混雜的觀眾,對自我的期待也各有差異。使用者斟酌表現出「一張臉譜」,主要符應某群朋友的期待,隱藏起與部分觀眾期待不相容的自我面向,或是融合各種觀眾希望自己有的形象,在所有建立起連結的觀眾面前展演。在Facebook這一個情境之外,社交網站的使用者常常透過多種介面平台建立起多個情境,分別以不同邏輯篩選觀眾,也對應出不同的自我展演邏輯,在多種社交網站間進行觀眾區隔。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SNS Facebook Goffman

參考文獻


曹家榮,2008,〈MSN Messenger的媒介訊息:從符擔性看MSN人際關係展演〉。《資訊社會研究》(14),133-166。
廖鐿鈤,2001,〈虛擬社區凝聚力的初探〉。《資訊社會研究》(1): 57-83。
黃厚銘,2002,〈網路上探索自我認同的遊戲〉。《教育與社會研究》(3),65-105。
Wellman, Barry, and Milena Gulia. 1999. “Net Surfers Don't Ride Alone: Virtual Community as Community.” Pp. 331-67 in Networks in the Global Village, edited by Barry Wellman.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boyd, danah. 2006. “Friends, Friendsters, and MySpace Top 8: Writing Community Into Being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First Monday 11.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summary?doi=10.1.1.79.5665 (Accessed December 3, 2009).

被引用紀錄


宣佩涵(2011)。Facebook使用行為、使用者愉悅對忠誠度之影響〔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0414
陳家銘(2011)。微網誌上的溝通互動與人際關係 - 以Plurk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1.00383
寸得杏(2011)。網路表象之後:緬甸僑生在台跨文化衝突與糾葛〔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1.00475
林盈廷(2011)。社交網路遊戲對使用者社會網絡及線上人際互動之影響-以Facebook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1.00333
劉欣彥(2020)。網路連結母國: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的社群媒體使用與離散國族主義〔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5/NTNU20200033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