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09.5
  • 學位論文

日治時期婦幼保護事業:以台中州為中心的討論(1920-1945)

指導教授 : 鐘月岑

摘要


社會救濟雖然表面以救濟扶持貧困需要者為目的,但實際上時常成為政府宣導政令、宣揚道德觀以及教化的工具;官府透過救濟,監督掌控社會,並維持其理想的社會秩序。1895年清廷依據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予日本,日本政府在登陸台灣後展開其殖民統治,然而直至1920年代,日本政府才借助西方社會福利的經驗採用「社會連帶」,逐次於台灣推動一系列的救濟工作,統稱為「社會事業」,認為國家不僅是要對困境中的人民給予救助,更要教導人民如何獨立生存,社會救助的精神從原本的「濟貧事業」轉變為「防貧事業」。日治時期台灣社會事業中設有兒童婦女保護事業一要項,兒童救助的作法由「救濟收容」轉向「福利」;婦女的救濟對象不再侷限於昔日的貞節婦女,已擴大到一般婦女,因此,社會事業之兒童婦女保護事業,與清代及日治前期的婦幼救濟有何差異,即是本論文的核心問題。 本論文研究範圍定於1920年至1945年台中州兒童婦女相關社會事業之發展,探討「兒童相關福利」、「婦女救濟」是否受到重視,以及台中州兒童婦女保護事業之成效,以檢視從清代進入到日治階段,兒童婦女相關救濟工作是否隨著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推展的社會事業而有所進展。另外,兒童婦女保護事業注重幼兒的生產及保育,因此本論文亦針對兒童婦女保護事業中最具有重要性的設施「託兒所」與「公設產婆」做探討,以瞭解「託兒所」與「公設產婆」的設置如何推動台中州兒童婦女保護事業的發展。最後,本論文將台中州與高雄州兒童婦女保護事業的發展及內容做一比較,探討兩者間社會事業經費、設施數量、相關救濟措施等的異同,以之分析並檢視台中州兒童婦女保護事業的成效,跨出探究日治時期兒童婦女保護事業之發展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3.游鑑明,〈日據時期的台灣產婆〉《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1993年)。
1.大友昌子,《帝国日本の植民地社会事業政策研究─台湾‧朝鮮─》(京都市:ミネルウァ書房,2008年初版二刷)。
一、史料
(一)中文部分
1.官書、統計資料

被引用紀錄


廖于蘋(2014)。臺灣婦人慈善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2912201413533301
李岫珊(2016)。日治時期臺灣近代育嬰觀的形成與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130320171425399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