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33.72
  • 學位論文

日本對台殖民論與台灣社會菁英反殖民概念之研究

指導教授 : 張炎憲 陳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日治時期台灣人的抵抗殖民運動,從抗爭形態可區分為武裝抗日與文化抗日。1920年代的知識菁英展現出不同以往的精神,除了從「非武力抗爭」的角度來詮釋對日本殖民的抗爭之外,援引現代社會的抗爭型態而展現出來的「現代性」特徵也是一大轉變。在1920年代的政治社會運動中,台灣社會菁英扮演了轉介並實踐西方現代價值的角色,他們接受了由殖民母國而來的現代知識體系,並反身運用這些殖民現代性的知識來作為抵抗殖民統治的武器。 當殖民地知識菁英選擇與殖民者迂迴周旋抵抗姿勢,而同時也有知識菁英選擇以正面碰撞的激進活動來挑戰殖民權威,若只從身份階級的面向來討論的話,可以發現不同知識群體間的差異與特徵,但卻有難以探索其行動內在動因的困難,本研究擬透過對於二○年代知識菁英對於「殖民」概念的探討,藉此找尋1920年代台灣社會菁英抵抗殖民運動的內在動因。 在章節安排上,除了緒論以及結論外,一共分為三章。第二章為日本「殖民論」之建立,透過對日本「殖民論」之脈絡分析,認識日本「殖民論」之內容及其發展變化。第三章為台灣社會菁英「殖民」論述之形成及其發展。第一節先分析台灣社會菁英「殖民」論述形成之背景,第二節則從台灣社會菁英實際的反殖民行動的脈絡分析,了解其「殖民」論述之內容。第四章則就前文論及台灣社會菁英「殖民」論述之內容進行比較分析,試圖從中探討台灣社會菁英「殖民」論述之時代意義。

參考文獻


張正昌,《林獻堂與台灣民族運動》,台北:益群,1981。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晚報。1989
施懿琳,〈賴和漢詩的新思想及其寫作特色〉,《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1999.03。頁151-189。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台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近代思想史為座標〉,收入《台灣史研究》7:2,2000。頁1-49。
駒込武,《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199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