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252.23
  • 學位論文

台灣「錄影監視系統」的歷史發展-以鳳山市為例

指導教授 : 鐘月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在過去許多針對「監視」與「社會」的研究討論。多半以社會對「監視」討論為重,較少關心「技術」與「社會」之間的討論。(Science, Technology andSociety, 簡稱STS)的研究取徑來看待此「技術」、「社會」之間的互動模式,強調若僅以用直線性的歷史觀去分析「監視技術」與使用者之間互動,並解釋「技術」對於社會的影響,這樣往往窄化了看待科學與技術發展的過程,若能從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技術發展歷程,將會看見響技術與社會現象的眾多可能。 本文所能提出的貢獻,是建立在許多國內的研究之上,透過科技與社會(STS)的研究取徑,藉由現有的文獻與訪談資料找尋被人忽略的「技術」與「使用者」。筆者在透過鳳山的案例訪談,以及筆者在本研究所做的研究與蒐集資料。發現台灣社會與「錄影監視系統」互動形成的獨特之處。 第一、發現地方里長、基層警員對「錄影監視系統」詮釋,不單是使用者的詮釋,也是反抗者集體的詮釋。台灣對「錄影監視系統」的使用方式,明顯不同於英國或歐陸的研究發現,主要的差異在於歐陸及英國強調「監控」,尋找「不正常」的行為,台灣對於錄影監視系統的的使用,則著重於犯罪的嚇阻與事件發生後的線索蒐集。 第二、「錄影監視系統」擴張的內部動能為何?以美國來說,911之前,多以私人產業與企業使用較多。911之後,則偏重於強化國土防衛,重視如何辨識危險份子。歐洲,則重視市中心的城區重建,希望透過「錄影監視系統」,提高民眾對城內商業區的信賴感。台灣則與台灣獨特的產業發展與產業特性結合,台灣的「錄影監視系統」隨著台灣有線電視的興盛與電子產業與中小型經銷模式,間接鼓舞了台灣「錄影監視系統」多點且小規模的發展模式。 第三、使用者對於「影像」與「錄影技術」的信任。台灣民眾對影像的理解,透過早期有線電視業者與官方的對抗,以及周邊電子零件產業與經銷制度的活躍,使民間對於使用纜線傳輸影像早就有十分豐富的使用經驗,這樣的使用經驗,應該有助於分析民眾對影像信賴的形成,值得後續研究繼續朝此一方向思考。 關鍵詞:錄影監視系統、監視社會、科技與社會、行動者網絡理論、數位影像

參考文獻


79.黃信維,〈台灣監視社會與監視安全產業互動關係之研究〉,南投: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42.洪靖,〈永續建築與適當科技:如何重塑使用者與現代社會〉。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組碩士論文,2009。
57.莊雅仲,〈巡守社區:權力、衝突與都市地方政治〉,《台灣人類學刊》第三卷第二期( 臺北:2005.12 ),頁79-114。
20.李湧清,〈閉路攝影機在犯罪防制效果之實證分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系,2005。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3-2414-H-014-012-SSS。
44.吳門鍵,〈促撥彩券盈餘設監視器〉,《中華日報》,2003年6月17日,23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