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218.62
  • 學位論文

晚清赴美使團眼中的西方──以文化體驗為中心

指導教授 : 毛傳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嘗試透過晚清赴美使團:蒲安臣使團(1867─1870);陳蘭彬、鄭藻如使團(1878─1881─1884);張蔭桓、崔國因使團(1886─1889─1893)等三個階段的使團成員對西方外交禮儀、飲食文化與社交活動等三方面的描述與反應來探究西方經驗對晚清傳統士人的影響與侷限。其一具體描繪了赴美使團成員在美國、日斯巴尼亞(西班牙)、秘魯等國面見其元首與遞交國書時的外交情狀,以了解晚清使臣在傳統中國朝貢模式與近代西方外交體制之間的禮儀觀察重點。其二則對使團成員在出使國的飲食紀錄進行分析,顯示了中式、西式餐飲宴席差異的元素,從中也反映出使團成員在異鄉的環境適應之道與友誼建立的歷程。其三則以使團成員於駐在國所進行的社交活動作為考察,顯示近代西方社會以茶會及舞會等場合為中心的社交形式,並透過活耀於其中的西方女性為使團成員所帶來的具體衝擊反映出中、西社會價值差異的幾個面向。 本文透過赴美使團成員的經歷體驗了傳統朝貢體系下的「三跪九叩」禮與西方「站立、點首、握手」的外交儀節在大清帝國崩解前的角力關係。此外,本文在對赴美使團成員的西方飲食論述研究中,勾勒出西餐禮儀與西式食品(咖啡、牛奶、啤酒、紅酒、香檳、威士忌、白蘭地、奶茶、巧克力、冰淇淋、口香糖、麵包、松露等)其在晚清時期東漸過程中的初始面貌;其中也同時反映了域外新概念、新事物在不同語境中傳播時「辭彙化」的過程。從本文的赴美使團成員對西方社交型態的反應研究裡,也進一步揭露了影響晚清士人對西方事物接受程度的關鍵因素,從而使吾人能在斷裂的時代經驗中追尋連續的歷史陳跡。

參考文獻


潘光哲,〈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16:3,2005,頁137-170。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張朋園,《知識份子與近代中國的現代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第一、二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
林維紅,〈無言的女眷:《曾紀澤日記》女眷生活輯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十期,2002,頁221-27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