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150.89
  • 學位論文

日據時期新女性的再現分析:以媒體記事與小說創作為中心

HASH(0x1b3e2010)

指導教授 : 柳書琴

摘要


日據時期新式教育的引進與女子教育的重視,造成台灣新女性的產生,而這一群新女性的的先鋒性與獨特性,使她們在台灣的歷史上佔據一個顯著的位置。本論文即嘗試透過當時的媒體記事與小說創作,處理這一群台灣新女性再現的樣貌與相關問題的分析。 本文視日據時期台灣新女性為一新興群體做為出發點進行探討,從當時報刊《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及《臺灣民報》的媒體記事,觀察新女性登場的面貌;再以日據時期主流的台灣新文學,具有駁雜性質的《三六九小報》以及大眾接觸的通俗小說裡的小說創作,耙梳新女性的文學面貌;最後則以時代、議題與性別三個方面,分析新女性再現的差異。 論文透過文獻及文本分析,以再現做為研究視角,採取比較與對照為研究方法。在論文裡主要設定四組對照:一、社會現實與文學創作;二、官方媒體與民間刊物;三、雅正文學與通俗文學;四、男作家敘事和女作家敘事。對照組的設定除了突顯不同再現者的新女性再現方式,也做為本文策略性地在眾多文本的選材考量。 本文發現在不同再現者的敘事下,新女性有不同的面貌呈現。例如日本殖民政府爲同化目的而重視台灣女子的教育,為了達到目的,報刊中新女性在婦女中以文明新女性形象登場,她們在官方的媒體記事中成為刻意塑造的學習樣本,晉升為與一般女性不同的族群。此外在二○年代男性知識青年所創辦的《臺灣民報》中,由於新女性的奮起可能成為婦女運動有力的證明,因此她們成了婦女解放及改革運動的最佳幫手,然而日本殖民統治下,她們在生活及學習環境中亦遭受到許多不公平及不友善的對待。 相較於報刊中時事的記事,文學中作家所虛構的文本世界裡新女性有著更多面貌:她們或仍難以擺脫社會對女性的枷鎖,經歷艱難與磨練,但展現更強的韌力;或化身為作家的代言人,追求自主的婚戀,成為女性啟蒙的角色;或成了進步女性,誓言為婦女地位努力;還或者穿梭於摩登、虛華間,搖身一變為浪漫、虛榮女性,並成為被批判的標靶;此外還有投身看護工作,為戰爭效力,以及綑綁在婦德中,成了虛有其表的知識女性……。在不同文學性質的小說創作中,日據時期台灣新女性豐富多樣的形象,是作家反應社會大眾觀看的敘述,是作家觀看新女性言行後的詮釋,更是作家內心想法的投射。

關鍵字

日據時期 新女性 女子教育 再現 媒體 小說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 趙淑萍《民國初年的女學生(1912-1928)》,台北: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碩論,1996年。
•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職業婦女》,台北: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博論,1995年。
• 黃儀冠〈日據時代呂赫若小說中之性別權力結構〉,《中華學苑》第51期,1998年2月。
• 陳建忠〈大東亞黎明前的羅曼史-吳漫沙小說中的愛情與戰爭修辭〉,《台灣文學學報》第3期,2002年12月。
•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87年2月。

被引用紀錄


廖靜雯(2013)。「自由結婚」:日治時期臺灣的婚戀論述與實踐(1910-1930年代)〔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3.00532
張育薰(2012)。日治後期臺灣民俗書寫之文化語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2.00244
林冠廷(2017)。1930年代臺灣新文學婚戀主題小說中的「厭女」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4116
徐孟芳(2010)。「談」情「說」愛的現代化進程: 日治時期臺灣「自由戀愛」話語形成、轉折及其文化意義── 以報刊通俗小說為觀察場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1458
涂慧軒(2010)。臺灣知識份子的媒體公共發聲經驗:1910-1930年代報刊中的社會風尚批判〔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190120111140124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