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219.166
  • 學位論文

克難城市:戰後台灣都市規劃視野的反省

The Parsimonious City: A Critical Study of Taiwan's Post-War Urban Planning

指導教授 : 黃樹仁 李丁讚

摘要


台灣都市「高地價」與「低品質」並存的獨特現實乃是理性計畫下的後果。戰後 的規劃者相較於日本殖民者,更缺乏預見未來可能問題及預作防範的前瞻眼光。 作為構想社會集體未來藍圖的都市計畫,在戰後台灣的實踐中,弔詭地遠遠落後 於現實需求之後。戰後的國家及其規劃專業者缺乏經濟富裕後對於生活品質經營 的意識。此正是台灣都市發展經驗的特異之處。 台灣都市高密度發展是「非都市土地限制供給」與「都市用地需求認定偏低」二 者共同促成的結果。戰後都市用地需求標準的釐訂過程中,國內專業社群擁有極 高的自主性,他們主動拒絕西方設計標準與美國顧問建議。專業規劃者所信服、 關切的價值,亦即盡可能保護農地與壓抑不具生產性功能的都市生活用地是促成 台灣戰後都市惡質環境更重要的原因。 農地農用意識形態於五○年代便已具體成型,此時保護農地的意識來自於對國防 安全、糧食匱乏與農業經濟崩潰的戒慎恐懼。這是隨國民黨政府來台整個統治世 代,基於長年貧窮、戰亂的歷史生活經驗,養成對於生命存續與集體安全的高度 關切與危機感。六○年代起,影響都市用地需求認定的因素,除了已經普遍存在 於當時「盡可能保護農地」的價值關切之外,更有對於伴隨工業化而來,但不具 生產性的都市生活用地侵佔農田的焦慮。農工用地爭議事件直接或間接地促成規 劃專業社群對於區域計畫規劃視野的改變,以及該社群對於合理都市密度意見的 轉向。早在農業部門施壓之前,規劃專業者便從計畫上放棄主張更大都市用地範 圍的企圖,並主動限制都市擴張並維護農地。然而重新釐訂土地使用規劃標準並 未成為當時專業社群內視為應當認真思量、考慮甚至進行辯論的議題。大幅提高 規劃密度標準乃是整個社群彼此默會、相互同意下自然而然發展的結果。 台灣的都市專業社群並不若過去研究所言,無視於台灣社會的獨特性。相對的, 他們長期堅守「地狹人稠」、「高密度及居偏好」這二個建立於「農地農用意識形 態」對台灣社會所產生的刻板認識與迷思,拒絕採納一般基於規劃理論與規劃實 務提煉出的用地需求標準。 高密度未必直接導致低品質的都市環境,農地農用意識形態僅能解釋台灣都市內 地價高昂的現象,但無法充分說明台灣高地價與低品質同時並存的獨特現象。當 年國內的規劃社群除了堅持高密度規劃之外,同樣無視於外籍顧問對於高密度規 劃下管控建築密度必要性的建議。戰後直到九○年代以前,主導台灣都市計畫部 門的規劃者,絕大多數是經歷戰亂與貧窮的世代。長期經濟匱乏與缺乏安定的生 活經驗,使得他們傾向滿足於較低標準的都市環境。早年貧困的生活經驗,使得 規劃專業者對於環境品質內涵的認知貧乏,對於何為維護都市生活品質不可讓渡 的設施需求,其認定也相對偏低。都市高地價與低品質並存的現象,顯示這是台 灣快跑奔向新社會之際,還來不及脫去舊時代僅重視生產、追求溫飽、壓抑消費 與輕忽質感的生活態度使然。這些作為專業者的社會精英,他們對於台灣集體未 來的想像,仍受到過去舊傳統與特定歷史經驗磨塑的世界觀所侷限。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李家儂、林貞雅,2006,〈人口結構變遷下都市規劃的省思與建議〉。《土地問題研究季刊》5(1):27-42。
林森田,2002,〈土地使用分區之制度經濟分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1):9-18。
歐素瑛,2003,〈戰後臺灣大學留用的日籍師資〉。《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28:2-12。
蔡采秀,1996,〈從日治到戰後的臺北:一個都市性質轉變的歷史過程〉。《臺灣史研究》3(2):5-50。
黃樹仁,2002b,〈台灣都市化程度析擬〉。《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7:163-205。

被引用紀錄


林哲謙(2015)。台北地區的「房地產文學」考察-兼論「文學地景」的邊界與內涵〔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5.01030
洪梓恩(2014)。保全在台灣─都市社會中的信任與使用者詮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4.00066
葉又華(2012)。宜居城市的文化政治-以新北市永和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10424
詹育芳(2012)。河川浮覆地景的田園生活〔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0370
郭俞平(2016)。家屋的空間詩學之再書寫〔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07092016215608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