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04.238
  • 學位論文

台灣高科技產業如何因應兩岸人力資源之差異--- 一個IC設計公司的案例研究

HASH(0x1ca0b730)

指導教授 : 陳志柔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兩岸高科技產業中的人力資源比較、與其公司組織之因應,並以台資V公司為案例研究。 在兩岸科技人之專業能力差異上,多數大陸工程師除了皆肯定自身能力,在專業研發能力與產出上,兩岸科技人並無太大差別,台灣在專業能力上所擁有的優勢在於較具全方位,相較之下,聘用大陸員工則需花費大量心思,也因此成為台資企業無形的成本,除此之外,大陸工程師缺乏創新思維,缺少整合與規劃能力,以致於需外派台灣工程師擔任管理職。兩岸在專業技術上之教育差異,大致承襲西方高科技的專業知識,因此少了許多合作與溝通上的阻礙,大陸工程師深受台灣邏輯程式寫法風格影響,台灣主管面對雙方迥異,則是將明確規則訂定清楚,使雙方在合作上能有更清晰的理解。管理階層的部分,外派的台灣主管們由於經驗足,擔任主管居多,現階段的大陸主管們仍只能處理技術上的管理。信任與溝通、視野廣闊思考活躍、具有高科技產業之豐富經驗、擁有廣闊人脈關係與責任心,這些都是台灣主管的主要優勢。工作配置上,重要的核心技術主要保留在母公司。在組織因應兩岸差異方面:一,討論企業組織內部的管理差異,第二兩岸在福利制度的不同,第三,討論組織內部的勞動力市場。在組織內部管理差異方面:台灣人擔任主管居多,大陸員工只能擔任中低階主管,對大陸工程師來說,什麼樣的位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薪水給的滿不滿意,也是取決於員工是否為公司賣命與否的考量因素中。福利制度方面,母公司員工能夠獲得比子公司較高的福利制度,子公司員工雖稍感不平,卻不會有太大的反彈。內部勞動力市場方面,台資企業組織如何因應天花板效應?除了重點培養大陸高階人才外,也盡量讓有一定年資者升遷高職,但在未來,這些台灣科技人是否還能在這個國際舞台上,保有超前大陸人的優勢位置,仍是值得觀察的重點之一。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鄧建邦,2002,《接近的距離:中國大陸台資廠的核心大陸員工與台商》,台灣社會學第三期,2002年6月。頁211-251,台北:台灣社會學。
中文文獻: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所與信息技術研究所,2005,〈兩岸IC產業對比分析與大陸IC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北京: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所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之研究報告。
吳泉源、林宗德,1999,〈從網球拍到半導體—台灣產業技術特質探討〉,出自於《台灣產業技術發展史研究學術研討會》。頁77;頁87,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蔡明介口述;林宏文採訪整理,2001,《競爭力的探求:IC設計、高科技產業實戰策略與觀察》。頁35-36;頁128-129,台北:財訊。

被引用紀錄


張雅淳(2014)。戰後台灣的中國工程師學會:既近又遠的國家與工程師間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1953
曹詠筑(2013)。我國科技產業型態與從業人員薪資結構對職場過勞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088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