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100.34
  • 學位論文

從陳平、「二毛」到「三毛」:自傳書寫的自我形象研究

指導教授 : 陳建忠

摘要


本論文題目是:從陳平、「二毛」到「三毛」:自傳書寫的自我形象研究。目的是採取自傳書寫的角度,由歷時性方式研究三毛及其書籍,透過耙梳各階段生命史,解讀其於書中塑造自我形象的契機,指出塑造哪些獨特的自我形象,釐析背後運用的書寫策略與意義。運用有別於前行研究者的新視角,重新詮釋三毛的文學價值。   六0至八0年代,三毛歷經少女、少婦到孀居的人生轉折,走過從陳平、「二毛」到「三毛」的歷程,其背後寫作動機與目的,乃至塑造自我形象的意涵,非佇足於七0年代「三毛」的傳奇形象,而是呈現動態變化。六0年代少女時期的三毛,稱作「二毛」階段,以本名陳平寫作的小說,動機、目的不為其他,是為自己而作,創造憂鬱、自閉的少女形象,流露晦澀憂傷的基調,蘊含當時青澀的文學思想。七0年代初期,三十歲初頭的三毛,遭遇情感挫折,奔走歐洲,寫作報導文章的動機、目的受到雜誌羈絆,嘗試塑造「陳小姐」和「三毛」的東方俠女形象,為台灣揚眉吐氣,意外獲得台灣讀者支持,奠定走向自傳書寫的道路。七0年代中期,身為少婦的三毛,擁有罕見於台灣的異國婚姻,開始有意識使用筆名三毛寫作,將報導文章的書寫策略搬到「聯合副刊」,寫作動機、目的是名利報酬及紀念自我的本能,於是迎合讀者。她塑造自我是「浪跡非洲大陸的奇女子形象」和「置身西方世界的女間諜形象」,目的在滿足讀者的國族想像、異國想像,提醒讀者必須思考弱勢的本國文化,也冀望讀者藉由自我形象來肯定自我。八0年代,步入孀居階段的三毛,感受到做為「三毛」的壓力,寫作動機看似因應報紙與他人要求,基本上是希望返回自身,塑造自我是「擺盪於紅塵與歸隱的旅人形象」和「自省愧疚的中年女兒形象」,透露寫作目的不願迎合任何人,嚮往安定清靜的心願,也希望化解一生緊張的親子關係,獲得雙親及讀者的諒解。   本論文研究三毛文學的結論,認為三毛的人生如同其作品一樣多元豐富。前行研究者著重在七0年代撒哈拉沙漠系列,忽略六0及八0年代的作品;在台灣讀者的心中,三毛與流浪遠方的傳奇形象又過度連結。兩者皆缺乏思考作者三毛各階段的創作心理及筆下自我形象的意義。本論文的貢獻在於,提供解讀三毛文學的另一扇窗,不認同三毛(真實陳平)等於「三毛」,三毛與「三毛」的距離如同畫家作畫,十分曖昧朦朧。三毛在「三毛」身上,會隱藏真實情緒,改造成另一面目;反觀「三毛」,真實反射三毛的創作心理和文學思維。因此,本論文拋磚引玉,期許後繼研究者運用各種研究方式,延續研究三毛文學的獨特價值!

關鍵字

陳平 二毛 三毛 自傳書寫 自我形象

參考文獻


22.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03年)。
5.黃佩娟,〈三毛的旅行散文:以撒哈拉時期的作品為探討對象〉(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22.張堂錡,〈體系化的探索、建構與可能:台灣報導文學理論研究綜述〉,《政大中文學報》第5期(2006年6月)。
15.須文蔚,〈報導文學在台灣,1949-1994〉,《新聞學研究》第51期(1995年7月)。
4.(法)菲力浦‧勒熱訥(Philippe Lejeune)著;楊國政譯,《自傳契約》(北京:新華書店,2001年)。

被引用紀錄


謝吟芳(2014)。成為魔女:論三毛的教養、位移、角色扮演〔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605201417534211
金瑾(2017)。女作家的越界書寫與現代性想像: 以徐鍾珮、吉錚、三毛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40120181554117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