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81.94
  • 學位論文

台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1930-1940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

指導教授 : 柳書琴

摘要


本論文以1930─1940年代之臺灣士紳創作、並刊登於《風月報》、《南方》與《詩報》等雜誌,書寫關於行旅日本東京、滿洲與中國南京三地前,由其本人撰寫的贈別詩,及其友人書寫的餞別詩所透露的行前想像;以及實際踏足此三地後創作的旅行詩所營造的行中意象。兼而運用《臺灣日日新報》中對此三地之報導所傳遞出的官方形象,和臺灣商紳與文人書寫的日記、遊記與小說中形塑出的民間形象,對日本東京、滿洲、中國南京三地進行都市形象、想像與意象的參照比較。 全文除第一章序論、第五章結論之外,分為第二章「櫻花眼界拓蓬萊:東渡『東京』」、第三章「新京塞外冰霜冷:見聞『滿洲』」、第四章「舊國方開新國運:前進『南京』」共三個章節。 每個章節,均會在第一節進行各都市發展相關史料整理;以及各都市與臺灣間的交通往來情況,並參照曾書寫相關交通航線的小說、漢詩作品等,將航線與交通形式立體化;此外以《臺灣日日新報》為分析對象,討論親官方媒體對於各都市的形象建立模式與內容。第二節處,以士紳敘述為中心,運用諸如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陳逢源《新支那素描》、謝雪漁〈日華英雌傳〉,以及刊登於《風月報》、《南方》、《詩報》之臺灣商紳與文人前往日本東京、滿洲與中國南京三地之前所書寫的餞別詩與贈別詩;實際踏足三地後撰寫的旅行詩,分析、整理1930─1940年代臺灣商紳與文人對此三地的想像與意象表現。第三節為綜合比較,透過各文獻、史料、文學作品的對照與比較,以及都市形象、想像與意象間的交叉討論,了解處於東亞戰爭期的1930─1940年代,臺灣商紳與文人在戰爭期間的活躍度,和積極展現自我的能動力。雖然從他們的作品中,除了東渡東京者表現較為愉悅外,前往滿洲與南京者都隱隱傳遞出自己的失望與落寞。但是,在此政局動盪、資訊來源受到檢閱的時代下,他們能夠勇敢邁出臺灣,行旅他地以求更多學習空間與發展機會的初心,卻更加展現這批商紳與文人身處此時局,仍努力走出自己空間的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黃美娥,〈尋找歷史的軌跡:臺灣新、舊文學的承接與過渡(1895-1924)〉。《臺灣史研究》11:2,2004年12月,頁145-183。
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臺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臺灣史研究》14:2,2007年6月,頁41-88。
林燿德 《重組的星空》。臺北:業強,1991年。
李婉甄,〈藝術潮流的衝擊與交會:日治時期魏清德的論述與收藏〉。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對世務之肆應——以連橫的漢學傳播事業為觀察核心〉,《成大中文學報》26,2009年10月,頁81-117。

被引用紀錄


歐人鳳(2014)。臺灣出發,踏查東亞:《臺灣日日新報》主筆木下新三郎的東亞遊記(1906)〔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291220141351456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