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61.16
  • 學位論文

掙脫金腳鐐的台灣:1929年大恐慌時期台灣的經濟表現

The 1929 Great Depression and the colonial Taiwan economy under Japanese gold standard

指導教授 : 賴建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Eichengreen (1992) 以金腳鐐來形容金本位制在大恐慌時期所帶給世界經濟的危害。台灣在「1929年世界經濟大恐慌」發生時,貨幣制度也遵循著殖民母國日本的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間世界經濟環境最為惡劣的時候,台灣不僅沒有像其他加入金本位的國家一樣陷入金腳鐐的困境,實質產出反而維持著以往的成長動能。現今的經濟學界大致都同意,貨幣供給的大幅下降是造成各國產出大幅走低的主要因素,而影響到貨幣供給的原因有準備貨幣和貨幣乘數兩個要素,當時金本位國家貨幣供給下滑主要是由貨幣乘數大幅下降所造成的,但同時期台灣的貨幣乘數反而逆勢上升,進一步使台灣在1929-1933年間的貨幣供給得到穩定,因此台灣沒有類似金本位國家貨幣面上的不利因素。台灣在大恐慌期間實質產出的特異表現或許不只是單一因素所造成的,但透過對貨幣乘數的了解後,我們至少可以確定台灣銀行體系沒有類似其他金本位國家銀行收縮銀根的舉動,並進一步得出1929-1933年間台灣實質產出沒有下滑的部分解釋。所以本文嘗試用金融面的角度切入,並以信貸結構作為主軸說明,最後在對影響貨幣乘數的因子加以討論,來說明台灣當時貨幣乘數上升的主要原因。

關鍵字

台灣 金本位 信貸結構 貨幣乘數

參考文獻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臺灣經濟史(四)》,台北:台灣銀行。
Bordo, Michael (1986), “Financial Crises, Banking Crises, Stock Market Crashes and the Money Supply: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1870-1913,” in Forrest Capie and Geoffrey Wood (eds), Financial Crises and the World Banking System, London: The MacMillan Company Press.
Eichengreen, Barry (1992), Golden fetters: the Gold Standard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1919-193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ichengreen, Barry, and Jeffery Sachs (1985), “Exchange Rates and Economic Recovery in the 1930s,”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45(4):925-946.
Engerman, Stanley and Robert Gallman (2000),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Volume 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