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2.70.9
  • 學位論文

四川災後重建下的國家、農民與土地商品化

指導教授 : 林宗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試圖瞭解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後,中央政府提出「三年任務、二年基本完成」,帶來高效率的重建,其中的「聯建」模式把災後重建工作交給開發商及個別商人負責;然而,這種以政府-開發商關係的災後重建模式其背後邏輯是什麼?如何與新自由主義產生聯繫,又隱藏著哪些問題? 本研究發現,在成都市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政策和聯建政策推出後,打破了原本不允許城鎮居民購買農村宅基地的規範,許多開發商紛紛在農村建私人農莊或者度假酒店,變相經營房地產投資,形成土地商品化。其次,災後因農民失去部分宅基地,已成為半無產階級。第三,在委託-代理關係下,村幹部在處理集體資產有很大的權力,村幹部先和開發商談妥土地出讓面積和價格後,村民只能被動選擇是否參與多戶聯建,沒有多少議價空間。 總地來說,四川採取「聯建」模式引入社會資金,把災後重建工作交由開發商負責,這種以地方政府-開發商伙伴關係的災後重建模式,背後所運作的政治權力邏輯,是一個由利益集團所創造,政府和企業大發災難財的過程。此舉讓依附於災難資本主義的企業能夠順利進駐而不遭反抗,同時名正言順地剝奪人民的土地。

參考文獻


化〉。《台灣政治學刊》1998年第3期,頁 3-63。
吳介民,1998,〈中國鄉村快速工業化的制度動力:地方產權體制與非正式私有
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著,吳國卿、王柏鴻譯,2009,《震撼主義 : 災難經濟的興起》,臺北市 : 時報文化。
Ho, Peter,2005, “Institution in Transition: Land Ownership, Property Rights and social conflict in China.” 林韻然譯,2008,《誰是中國土地的擁有者?——制度變遷、產權和社會衝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Harvey, D, 2001, “Spaces of Capital: Toward a Critical Geograph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 王志弘、王玥民譯,2010,《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臺北:群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