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175.182
  • 學位論文

以Facebook作為實踐社會運動之工具_以318太陽花學運為例

指導教授 : 黎正中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近年來,可以看到許多的社會運動,透過社群網路來發起與凝聚,在台灣社會,更時常看到臉書(Facebook)上的友人轉載、分享的社運訊息,讓平常沒有機會在主流媒體上接觸到這類訊息的人們有機會了解、並進一步被這些訊息影響、進而響應參與運動。 過往的論述往往指出因電視、網路科技工具等興起,減少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互動,人們面對面的接觸減少,社團結社行為的快速崩解,投身公共事物的人數與資源亦快速的減少,這對公民運動與社會生活而言造成了直接的衝擊。 然而現今的青年世代,Facebook,twitter等社群網路工具已經成為他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社群網路的網路實名、人際網絡等特性也讓網路新生代的年輕族群,得以有管道關注與社會有關的公共議題。 2014年三月爆發的太陽花學運更能看到青年世代大量利用社群網路作為公民參與的工具,更在短短一夕之間集結上萬人聚在立法院前靜坐抗議,而且這群民眾能擁有相同的認同與共識,並且取相同的抗議行動。而學運發生之後,還能持續地保有不小的社會運動能量,成為一個受社會大眾關切的社會運動。本研究欲以318太陽花學運為例探究青年世代如何利用Facebook作為公民參與的工具,而它是否有助於社會運動進行? 研究發現Facebook在資源動員方面發揮強大的動能;在社群團結上Facebook這項社群網路工具還是較不容易作為後續凝聚共識的平台;在放送壓力上,社群網路並無法直接帶來顯著的影響。隨著公民意識的抬頭,網路逐漸成為青年世代參與社會運動的替代管道之一,許多人更人為透過使用社群網路,如Facebook等服務平台,有助於實踐自身的公民參與。

參考文獻


林南N. Lin(2005)。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林
蔣昕(2009)。〈臉書上的一張臉譜:社交網站上的劃界與展演〉,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書(2008)。《Web 2.0 之網路平台資訊分析 - 以Social Network Service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陸霖、林鶴玲(2001)。〈社運在網際網路上的展現:台灣社會運動網站的聯網分析〉,《台灣社會學》,2: 55-96。
趙鼎新(2007)。《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更新和中國經驗》。台北:巨流。

被引用紀錄


廖家慧(2016)。從素人到媒體-後太陽花時期投入新媒體者的主體化歷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0430
洪琬茹(2016)。警盾之後:太陽花學運中警察的情緒勞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279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