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168.16
  • 學位論文

學步兒溝通能力發展之個案研究

Developing communicative ability in a toddler:A case study

指導教授 : 張鑑如博士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探討一歲到兩歲的學步兒溝通能力之發展,分析學步兒在共讀、遊戲、用餐三種不同情境中與人溝通互動、對話輪替時的溝通表現形式以及溝通意圖。以了解學步兒在三種情境下溝通表現形式、溝通意圖、輪替行為比例的異同。研究方法採個案研究,資料收集是從研究對象12個月研究到24個月大,並從中擷取12、15、18、20、22、24個月的資料,進行轉譯、編碼、和分析。 本研究發現的結果如下: 一、溝通意圖和溝通表現形式方面,本研究發現月齡越大,溝通意圖和溝通表現形式的種類越多元。 二、「動作」和「動作加發聲」是研究對象常使用的溝通表現形式。 引導他人的注意、同意去執行他人所要求的行為、拒絕去執行他 人所要求的行為、要求動作以及協商目前的活動是研究對象每個 階段都有出現的溝通意圖。 三、在共讀、遊戲、和用餐三個情境中,以溝通表現形式來看,研究 對象在遊戲情境中表現出較多種類的溝通表現形式。 四、在共讀、遊戲、和用餐三個情境中,以溝通意圖來看,在12、18、 24個月的共讀情境中,溝通意圖的種類多過遊戲情境;其它階段 則是遊戲情境的溝通意圖種類最多。 五、在共讀、遊戲、和用餐三個情境中,以輪替行為比例來看,研究 對象在遊戲情境中次數最高、共讀情境次之、用餐情境最少。 最後,針對研究方面的建議為: (一)可增長研究時間,以探究學步兒運用口語語言展現溝通能力的表現。 (二)可增加樣本數,以探究學步兒溝通能力的普遍發展趨勢。 (三)可就不同氣質的學步兒做探討,以探究不同氣質學步兒的溝通能力是否有差異。 (四)增加照顧者溝通表現形式和溝通意圖的探討。 (五)針對學步兒在溝通過程中自發表現和被動引發的部份加以探討。 關鍵字:學步兒、溝通意圖、溝通表現形式、輪替行為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錡寶香(2002)。嬰幼兒溝通能力之發展:家長的長期追蹤記錄。特殊教育學報,16,23-64。
李櫻(2000)。漢語研究中的語用面向。漢學研究,18,323-356。
陳思樺(2005)。低收入家庭用餐談話:解釋及敘說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Arlman-Rupp, A., Hassing, Y., Jobse, J., Joosten, J., Snow, C. E., & Vorster, J. (1976). Mothers’ speech in three social classes.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31, 424-444.
Bachorowski, J. A., Kaplan, P., Hudenko, W. J., & Smoski, M. J. (2002). Infant of depressed mothers, although competent learners, fail to learn in response to their own mothers’ infant-directed speech.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268-271.

被引用紀錄


李尹文(2010)。「嬰兒手語」學習經驗與幼兒情緒表達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0432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