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87.121
  • 學位論文

結構與行動之間:從國中生的文憑意象看階級的教育作用

指導教授 : 張建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結構與行動之間:從國中生的文憑意象看階級的教育作用 摘要 結構、行動的問題對於教育社會學,至為重要,如教育研究者不知二者之關係,恐難釐清教育之體用。在這個問題上,A. Giddens的結構行動論、P. Bourdieu的習性論與M. Archer的型態生成說,頗有建樹。本研究以三人之學說為理論架構,分析國中生的文憑意象,著眼階級的教育作用。   研究者擇定一國中七年級班級,進行田野工作,自2006年11月至2008年2月,共15個月觀察、訪談,間有問卷、文件分析,並試圖以研究與理論對話,主要的發現如下: 壹、 從研究回饋理論: 一、 由於媒體的傳播,主體對結構的認識力提高。 二、 主體對結構的認識是一回事,對它的評價則受階級、性別等因素影響。 三、 即便主體的認識力提高,能動力仍因社會階級有別。 四、 主體的行動多在複製結構。 貳、 由理論解釋發現: 一、 關於外邊社會,學生的文憑意象趨同,包括文憑膨脹、貶值、教育階層化與職業階層化符應、資本之間轉兌、修正等等,學生皆有所知。 二、 回到本身,學生的文憑意象產生差異,大致可分為五個類屬:(一)有文憑=好工作/有文憑=有工作。(二)沒文憑≠沒工作/有文憑≠沒工作。(三)好文憑=好名聲。(四)文憑=嫁妝。(五)不知文憑價值。 三、 文憑意象之所以差異,是受階級、性別、成績三者影響。 四、 從文憑意象的同與異之間,可以看到不同階級的認知路徑。中產階級強調擁有、期許自己、為自己,非中產階級從匱乏、警惕自己、為父母出發。某些中產階級學生不知文憑價值,是因為沒必要知道,非中產階級學生則是因為知道也沒有用。 五、 認知路徑也有性別差異。大抵,女生愛面子,男生要工作,而中產階級女生視文憑為成就,非中產階級女生把它當作嫁妝。 六、 認知路徑也受成績影響。成績不好的學生,有的是不想要文憑,有的是要不起。而中產階級,無論成績好壞,都相信文憑有用,非中產階級若成績不好,則容易懷疑文憑價值。 七、 綜合上述,階級的作用不只貫穿性別、成績,更深化為主體看待事物的方式。

參考文獻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薛承泰(2003)。十年教改為誰築夢?台北市:心理。
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台北:巨流。
Bourdieu, P. (1984/1993). Sociology in question. Trans. by N. Richar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Bourdieu, P. (1980/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Trans. by N. Richar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被引用紀錄


卓艾珈(2012)。國中學生學習習性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9142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