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41.214
  • 學位論文

布雷茲《無主之槌》及自我創作的分析與研究

指導教授 : 蕭慶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廿世紀的音樂,打破了傳統舊有的形式,作曲家們企圖以豐富的表現力來引領聽眾用直覺去感受音樂之美感。而為了豐富音樂的語言,作曲家們往往喜歡將音樂與文學做結合,希望能讓音樂開創出嶄新的發展與意義。而其中,現代音樂與文字的結合,便是最常見的一種組合。文字,往往能啟發作曲家們的創作,不論是將文字當作是歌詞,或是像標題音樂一樣,利用文字的內容來描寫音樂,都能使作曲家在創作時有無限的想像力。到了廿世紀,作曲家們依舊以詩詞和音樂融為一體為目標,但這樣類型的音樂,卻有個改變,莫過於聲樂與室內樂的結合。 在現代音樂中,音樂與文學結合的形式,聲樂和室內樂的組合便是最常見的,其中,布雷茲(Pierre Boulez, 1925- )的作品《無主之槌》(Le Marteau sans maître, 1953-1955)便是著名作品之一。二十世紀後半期,法國樂壇中重要的作曲家布雷茲,選自法國超現實主義詩人夏爾(René Char, 1907-1988)的三首詩作為歌詞,安排女低音與六位演奏家在全曲中交替出現,設計全曲歸於三個套曲之中,共有九個樂章。本論文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布雷茲《無主之槌》的作曲手法,研究文字與創作之設計結合,詳細分析配器此素材在作品之中,是如何銜接聲樂與器樂的角色地位、是如何豐富音響組合變化。並希望從分析中所學習到的作曲技巧與獲得之靈感,轉化到創作,實踐於自我音樂之中。

參考文獻


嚴福榮。〈從尹伊桑主幹音技法的探索 來看亞洲作曲家在西方文化下的尋根〉。《關渡音樂學刊》(第四期,2004):1-26。
鐘子林。《20世紀西方音樂》。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6。
劉志明。《曲式學》。台北:全音,2001。
George perle。《序列音樂寫作與無調性》(Serial composition and atonality)。羅忠鎔 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06。
Joan Peyser。《To Boulez and Beyond》。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carecrow Press,Inc. ,2008。

被引用紀錄


熊曉瑩(2012)。布列茲《層層疊疊》中《馬拉梅之即興一》 之 分析與研究至自我音樂創作之運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94295
高振剛(2012)。布雷茲《結構》〈一〉之分析研究與自我音樂創作之運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8360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