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40.53
  • 學位論文

旅行「台灣」-319鄉與台灣感的建構與想像

TTouring Taiwan: Imag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aiwaneseness" Through 319 Towns and Villages

指導教授 : 蔡如音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從台灣319鄉鎮巡禮的活動出發,試圖分析發起活動的《天下》雜誌和親身走訪台灣各鄉鎮的旅行者,他們各自的旅行實踐如何產出「台灣感」(Taiwaneseness),而走「遍」台灣的旅行又有什麼意義呢?我也試圖拆解「國內旅行」的意義,我認為如果只用「休閒活動」去定義國內旅行,是貧乏而侷限的,蘊含在「國內旅行」詞彙下,有更複雜難解的情感,諸如對台灣認識的企圖、對土地的情感、自我與土地關係的建立與對話,甚至於將「台灣」視為一個嬉戲的場域。 研究結果發現,《天下》透過每屆的台灣319鄉活動,以「台灣發言人」之姿對台灣感進行詮釋。由《天下》所建構的「台灣」是光明、溫暖、真誠、傳統、用心、充滿幸福的,也因為這些令人感動的元素,企圖吸引讀者前往台灣各地進行319鄉巡禮的實踐。然不可忽視的是,《天下》舉辦319鄉活動已有八年的時光,在這段時間活動的初心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風格旅遊」的美學時尚,企圖「引領」台灣的國內旅行邁向另一個層次。在轉型過程中,《天下》運作台灣319活動的商業邏輯幾乎被隱匿,而以「公益活動」為名;且由《天下》所推動的「風格旅行」亦隱含了階級問題,儘管他們企圖營造「人人」都能走台灣而愛台灣,但在此的「人人」指的卻是中上階級,不僅擁有「出門趴趴走」的閒暇和經濟能力,更有欣賞「時尚」、享受「風格」的文化資本。 另一方面,從親身台灣319走透透的旅行者來看,又能發現他們以自我的方式踩踏著台灣的土地,不斷的和自我、以及既存的台灣印象進行對話。不管是哪種旅行方式、搭乘哪種交通工具、進行多久的旅行,在旅途的過程中,台灣社會的風土民情點滴在他們心中匯聚成一股暖流,翻轉了他們因觀看媒體報導而對台灣產生的負面印象。這類型走「遍」台灣的旅行型態,是對台灣社會的考察、對台灣的「征服」,也可以是自我認識的契機、為社會奉獻的開端。 值得注意的是,由《天下》「風格旅遊」中建構的「台灣感」和旅行者親身體驗的「台灣感」並不相同:前者以知性、美學、高「文化資本」建立「風格台灣」;後者則是走常民路線、以體驗「在地生活」作為認識台灣的基礎,且不同的旅行者以相異的模式走出「自己的台灣」,暗示著討論台灣認同已跳脫國家機器、媒體建構的制式框架,亦非種族、血緣等本質化的歸屬選擇,而是能透過身體力行的旅行體驗來想像「台灣」,塑造自己的「台灣感」,進而「認同」台灣。 關鍵字:台灣、台灣感、旅行、319鄉、《天下》

關鍵字

台灣 台灣感 旅行 319鄉 《天下》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蘇鈺雯(2008)。《台灣觀光產業與社經特質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宋文里(2001)。〈事事之法:文化研究裡的俗民方法論(第一講)〉,《文化研究會報第一期》。上網日期:2008年12月1日,取自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01/journal_park_5.htm
Harvey, D. (1996).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Cambridge. MA : Blackwell Publishers.
Lippard, L. (1997). The Lure of the Local: Senses of Place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New York: The New Press.

被引用紀錄


陳誼珊(2014)。從藝術下鄉到文化運動: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意義形塑與民眾參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4.00063
蔡正芸(2014)。走出來的台灣意識?徒步環島的行旅經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1169
黃崇堯(2015)。天下雜誌「微笑台灣319鄉」戳章活動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61-05022015073102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