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12.145
  • 學位論文

遷臺後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領導之研究

指導教授 : 黃人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是國際性社團,自1949年遷臺後,未獲國際紅十字會承認。在國際舞臺上不具正式身分與地位,也無應享權利與應盡之義務,除延續遷臺前已成立之我國紅十字會外,亦響應國際紅十字組織,以宣揚人道、公正、中立、獨立、志願服務、統一、普遍為基本原則,且以援助因戰爭或天然災害而受傷害者為宗旨。 社會變遷快速,科技精進,民主開放,政府之組織、角色、功能與權威,已不同於往昔。解嚴後並隨著社會的多元化,許多民間團體相繼成立。各社團之業務、功能,彼此或有相互合作者,亦有重疊或競爭者。以半官方色彩自居的紅十字會,在組織、法規、功能、業務與行銷方面,都應隨時代變遷之需求,做徹底檢討、加以強化與適時調整方向,才不被國際化、全球化之洪流所淹沒 。 紅十字會因應前述變遷,其會長之領導行為,亦隨之有所轉變。而本研究從總體面、個體面、總和性分析,各屆會長在紅十字會相關業務運作方式。經研究發現:紅十字會已確實紮根基層,合理以推,紅十字會日後之行政領導,雖可能增加一些選舉口水,但在政策必然會加一些「泥土味」。其領導則必然訴諸合法性權威,在共同參與中向前行。

參考文獻


吳瓊恩﹙2007﹚,《行政學》,台北:三民。
張建俅﹙2001﹚,〈抗戰時期戰地救護體系的建構及其運作─以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為中心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期36,頁117-165。
張建俅﹙2005﹚〈近代中國政府與社團關係的探討─以中國紅十字會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期47,頁101-164。
熊秉真﹙1991﹚,《楊文達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蔡明砡﹙2000﹚,《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法部份條文修正草案評估報告》,台北:立法院。

被引用紀錄


林昕樺(2017)。救國、助人、顧自己:台灣捐血運動的歷史初探,1950-1989〔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063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