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85.33
  • 學位論文

天路歷程:台灣第一代基督徒研究(1865-1895)

指導教授 : 張瑞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所要探討的問題是:十九世紀台灣第一代基督徒的改宗歷程及其社會處境與身份認同。論文企望分析十九世紀台灣基督徒改宗的社會脈絡,描述信徒改宗基督教前後所面臨的社會壓力,以及疑慮、惶恐、矛盾的心理;其次說明基督徒徘徊在文化、社會與族群之間的自我認同與價值觀衝突,進而瞭解基督徒與親人、周遭的人際關係及社會處境,以說明基督徒在尋求「天路」與「人路」之間的迷惘心態及生活轉變與調適。 研究的對象是以往被忽略而處於無聲及邊緣的第一代基督徒。研究的主旨是要探討第一代信徒的生命歷程,說明個人或群體由不信到信的社會意涵,解釋社會對基督徒的態度及基督徒生命所呈現的意義,瞭解時代環境下信徒的遭遇與自處,由此建立起一個新視野的台灣基督徒生命史。 研究企望重新尋找台灣信徒的論述位置,凸顯第一代基督徒改宗的主體性及社會脈絡,強調除了瞭解傳教士與信徒的互動外,也應重視地方社會勢力與改宗的關係,更應注意信徒成員的社會結構與內部之間的互動。研究中將凸顯基督徒生命的主體意識,重視社會與基督徒的關係及基督徒日常生活的調適與轉變,強調基督徒改宗所面對的價值與人際衝突,呈現基督徒追求信仰與自我認同的意義。 本研究將修正以往以教派或傳教士為主軸的台灣基督教史,改以信徒為主體,擴充台灣基督教史的研究面向,觀察信徒的社會處境,而不是傳教士的社會貢獻,重視信徒的生命抉擇,而不是教會的宣教方式或內部組織。研究方式跳脫傳統教會史論述下,重視傳教士傳教的研究範式,而將焦點放在異文化跨界下的台灣社會脈絡中來思考,目的在重新思考傳教者與被傳教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呈現台灣第一代基督徒改宗的社會意義,解釋由異教徒到基督徒的「天路歷程」。

參考文獻


李政隆,《台灣基督教史》,台北:天恩出版社,2001年4月。
林金水,《台灣基督教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7月。
黃子寧,〈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鄭仰恩,〈梅監務的初代基督教研究〉,《台灣神學論刊》,第28期(2006年),頁17-52。
張妙娟,〈《台灣府城教會報》標題目錄(1885-1895)〉,《台灣神學論刊》,第25期(2003年),頁245-277。

被引用紀錄


張大偉(2013)。馬雅各醫生在台的傳教工作(1865-1871)〔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1056
盧啟明(2011)。日治末期臺灣基督徒「傳道報國」認同之研究(1937-194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61942
陳映竹(2011)。禮儀之爭時中國教友對人性與禮儀的論述及其身分性: 以夏大常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61946
林宏德(2015)。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桃園客庄宣教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54921
康雅貞(201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6101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