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3.101.60
  • 學位論文

霧峰洋菇到金針菇的地方調適

指導教授 : 張峻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霧峰交織其自然環境與人文條件等因素,發展出台灣獨有菇類產業的區域特質及產地。從過去國家政策刻意扶持下的洋菇罐頭產業開始,洋菇小農於冬季農閒時期投入栽培,一切產銷活動均在政府規範下展開。爾後罐頭外銷市場的萎縮,霧峰以自己獨特的地方調適力,再創多樣化菇類產業的發展,其中金針菇一項產量不僅佔全台近成之高,更締造霧峰成為菇類生產的重鎮。因此本文即立基在有「菇的故鄉」之稱的霧峰,利用「產銷結構」與「社會資本」的概念,瞭解洋菇與金針菇產銷過程的轉變,及網絡內行動者之間的社會關係如何影響產業活動的進行與調適。藉此,探討霧峰菇類產業的農業地景,如何從數以千計的洋菇小農轉型到少數金針菇大農的經營型態。 研究結果發現,霧峰洋菇到金針菇地方調適力展現在下列三項區域資產中:1、難以複製的區域優勢—中部菇類聚集環境的強化:中部各式菇類生產系統的地理聚集,所帶來的效應不僅是周遭相關支援產業如木屑商、米糠販、設備商的分工明確與緊密整合,相對位置處於山線海線生產系統中央的霧峰,也成為全台菇類集散中心;2、難以抵擋的產銷變遷—行動者的調適力量:從產銷結構中發現,霧峰地方調適的活力已展現在純熟的養菌技術環境氛圍中,及農試所推廣新興菇類下而邁向多樣性的菇類發展。當中菇類產業轉型成功的要津,是菌種業者的思圖求變,引進金針菇的環控栽培技術以解決生物性生產限制,並逐漸排除小農生存空間,資本密集的金針菇大農儼然呈顯;3、難具名狀的社會關係—網絡內部的社會資本運作:從洋菇到金針菇,經濟活動的改變皆訴說著部分原有社會資本的弱化與消逝。然而當我們繼續檢視地方中再生的調適力時,發覺正是由一股稼接在血緣或地緣關係上的社會資本,積極運作菇類轉型的催生力量。

參考文獻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編(1965),《農會業務經營要覽》,南投:編者出版。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台灣農業年報》,1950-1991,南投:編者出版。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1980),《洋菇栽培方法》,南投:編者出版。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1985),《洋菇專業栽培技術》,南投:編者出版。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同編(1966),《洋菇栽培》,

被引用紀錄


安勤之(2016)。救命仙草、健康食品或生技靈藥?靈芝的科學、巿場與療效政治〔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1133
陳玟伶(2011)。臺南市花園夜市攤販移動及其社會資本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21174
鍾沛鈞(2011)。從政治生態學探討農業政策與峨眉鄉發展間的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40878
陳亞雲(2011)。燕巢番石榴產業的地方形塑與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3463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