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221.110.87
  • 學位論文

林希逸《莊子口義》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 莊耀郎 先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林希逸為南宋理學家,為艾軒學派之傳人,所著《莊子口義》一書是為宋代莊學研究中的重要注疏之作。林希逸繼承艾軒學派「以儒學為宗」、「不以佛學為異端」、「肯定文學之價值」三大學術主張為其思想基礎,而艾軒學派的學術觀點,深深的影響了林希逸對《莊子》書的理解與詮釋。本篇論文之撰作,乃是透過「探究型詮釋學」的理論,肯定林希逸《莊子口義》一書在莊學研究上之意義與價值。並以當今學界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儘可能深入而客觀地探究林希逸在《莊子口義》中呈現的思想意涵與注疏特色。並以林希逸的生平與學術淵源為林希逸思想的切入點,先考查其生平以及學術淵源,且特重其師承艾軒學派學術特色的闡發,由林希逸之學術淵源作為理解《莊子口義》蘊涵思想的基礎。期望能朗現《莊子口義》之內涵思想與價值定位。 本篇論文經由本文的探析,可歸結出林希逸在《莊子口義》一書中,所呈顯的思想與價值,約略可區分為以下五個論題: 第一,林希逸注《莊》之觀點、方法與注疏特色。 林希逸在〈發題〉中自言《莊子》書有五大難讀處,又進而提出讀《莊子》書所應具備的三大眼目,認為若能具備「曉儒學義理」、「知禪宗解數」、「識文字血脉」三大眼目,那麼就能跨越《莊》書五大難讀的障礙,確切地掌握《莊》書要旨。並將其注疏之作名之為「口義」,以通俗易懂、淺白俚俗的方式為其注疏之宗旨。影響了後代注家對於經典的注釋理念,形成了「不為艱深之辭」、「通俗淺顯」、「明白曉暢」之「口義之體」的注疏體例。 第二,林希逸對於《莊子》作者、篇章的看法。 林希逸認為《莊子》一書內、外、雜三篇當是莊子本人對於自身著作的劃分。以內篇與外、雜篇的立言之意無彼此之異,三篇皆是一樣說話,且文學藝術並無精、粗之別的觀點,以明《莊子》一書,不分內篇與外、雜篇皆出於莊子之手,視三者為同一的整體,以內篇與外、雜篇之義理內涵皆為理解、建構莊子哲學的基礎,而無主從、高下之別。又繼承蘇軾以〈讓王〉以下四篇當非莊子所作的主張,由文學評析的角度與字彙語詞出現年代作為例證,推斷出〈讓王〉以下四篇,當雜有後人之論述,並非全然出於莊子之筆的結論。 第三,林希逸注解《莊子》哲學的詮釋視域。 林希逸生於南宋,師承艾軒學派以儒學為學問正宗的學術特色,以一理學家的身分,對《莊子》進行詮釋,所著《莊子口義》一書開啟了《莊》學中以儒學解《莊》之詮釋視域。林希逸在《莊子口義》中提出了莊子思想無異於聖人的觀點,並主張以儒學義理作為衡定、體悟《莊子》哲學的重要眼目。在這樣的定位下,林希逸又以一理學家的身分,將宋代理學中的論題與義理系統帶入對莊子哲學的理解與建構。例如以「太極、無極」釋莊子之宇宙論、大量運用「天理」這一個概念來解釋《莊子》章句,以及以「樂」之境界釋「逍遙」之意旨。林希逸正是在這些論題的理解上,發展出《莊子口義》以儒解《莊》的詮釋視域及特色。 第四,林希逸以「禪」解《莊》之方法論及其佛學思想。 在林希逸解《莊》的視域下,並不將佛學、禪宗語彙與義理的掌握與了解,視為理解莊子哲學的重要關鍵。林希逸借重佛學、禪宗來理解《莊子》的關鍵,當是在方法論上的體悟與運用,而不在於義理觀念上的吸收與融攝。且林希逸在《莊子口義》中所呈現的佛學思想,有三大重點:其一,由林希逸在《莊子口義》中對默照禪法的批評。其二,林希逸提出以「禪宗解數」作為理解《莊子》書的方法論。其三,林希逸以「超越死生,求究竟解脫」為佛教義理的總結,點出莊子思想實已涵攝「超越死生」的義理內涵與修養境界。以此道出《莊子》一書的思想價值與哲學慧見,實在佛學義理之上。依此提出「《大藏經》出於《莊子》」的判釋觀點。 第五,林希逸《莊子口義》以文論《莊》之成就。 林希逸在《莊子口義》一書中,對於《莊子》的注疏及理解,除了義理的闡發之外,亦詳盡地分析其文學手法與價值,期望能在兼攝義理與文學的治學基礎上,真正朗現莊子思想的原意與面貌。而林希逸對莊子文章風格與技巧的分析與評注,可歸納出「論《莊子》之遣詞造句」、「論《莊子》之寫作手法」、「論《莊子》之謀篇佈局、章法結構」三大面向。且《莊子口義》發展出「以文論《莊》」之注疏特色,除了是為實踐艾軒學派學術理論之具體著作以外,更開啟了《莊》學史上「以文解《莊》」的詮釋進路。 以上五點即是本論文以當今學界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儘可能深入而客觀地探究林希逸在《莊子口義》中呈現的思想意涵與注疏特色,確立林希逸注《莊》之詮釋視域,並析論林希逸以「禪宗解數」作為解《莊》之方法論的意涵,最後以探究《莊子口義》一書以文論《莊》之內容與對後代莊學研究的影響作結。依此朗現林希逸《莊子口義》之思想內容,輔以「探究型詮釋學」的詮釋觀點,肯定林希逸《莊子口義》一書在莊學研究上之意義與價值。

關鍵字

林希逸 莊子口義

參考文獻


余萬居譯 《中國佛教發展史》 臺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4
昌彼德等編 《宋人傳記資料索引》 臺北:鼎文書局 1974
傅偉勳 《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0
楊惠南 《禪史與禪思》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5
蔣義斌 《宋儒與佛教》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7

被引用紀錄


林宜蓉(2012)。《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以「創意」為討論核心〔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0709201212515700
王萬得(2013)。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9333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