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76.139
  • 學位論文

他山之石:清末政治考察與憲政考察

指導教授 : 莊吉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晚清的中國面臨前所未有之變化與衝擊,因應內外的衝擊與挑戰,從諸多面向尋求政治上的改革與對外在世界的理解,其中清末的籌備立憲運動,可以說是清王朝滅亡以前,朝廷推行之最大規模的政治改革運動,光緒三十一年(1905)五大臣的出洋考察政治,可說是清末立憲運動的改革中,以官方為首所跨出的第一步,當五大臣考察歸國以後,也隨即投入改革國家政治體制等工作。鑑於籌備立憲工程浩煩,亟需立憲大國經驗的傳承,朝廷又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續派四位考察憲政大臣出訪,也為清末的籌備立憲正式揭開了序幕。然而,朝廷計畫九年的預備立憲時間,仍舊遭各方人士指為拖延之術,伴隨著革命派的加速行動,將清王朝逐步帶往滅亡的道路,但清末的預備立憲,其影響與貢獻,仍具有不容忽視的部分。本文擬從考察政治五大臣與四位考察憲政大臣的出使,觀察他們的出訪過程,期望能從中理解清末籌備立憲的進程,以及評估大臣出洋考察對於清末籌備立憲之貢獻與影響。

參考文獻


《江蘇》,臺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民國57年。
《湖北學生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民國57年。
陳豐祥,〈日本對清末欽定憲法的影響〉,《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8期,民國69年,頁313-355。
Peter Zarrow ,The search for Political Modernity in the Late Qing :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 Imagination of the state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生活、知識與中國現代性國際學術研究會),2002年11月21-23日。
張朋園,〈立憲派的階級背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2年,頁223-23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