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220.114
  • 學位論文

國家與檢疫:日治時期臺灣海港檢疫之研究

指導教授 : 林滿紅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欲探討日治時期臺灣海港檢疫制度建立之過程。根據檢疫實施機關的更迭,可將海港檢疫制度的發展可分成三大階段:(一)無檢疫專責機關時期:發軔期(1895-1899)、(二)海港檢疫所時期:草創期(1900-1910)以及(三)隸屬於港務機關時期:定制期(1911-1945)。 海港檢疫機構與警察系統關係密切,因此在疫病流行時,得以快速指揮警察人力協助檢疫工作。公醫制度是殖民地衛生行政上特有之制度,港口地區的在勤公醫平時就須協助海港檢疫;當境外爆發傳染病疫情時,亦須立刻支援事務繁重之檢疫工作。海港檢疫制度與警察系統、公醫制度緊密結合,是日治時期臺灣海港檢疫制度成功要件之一。 另外,本論文亦關注「檢疫與商業」、「檢疫與戰爭」兩大議題。本論文發現,總督府在防疫政策上雖然常居主導地位,不過商業組織有時為避免利益損失擴大,通常也會採取降低損失的應變措施,如此的應變措施有時不但會改變總督府原先檢疫措施的規劃,甚至成為定制、形成海港檢疫制度中的一環。 此外,戰時臺灣海港檢疫措施得當,不僅使臺灣免受惡疫入侵,成功的臺灣「防疫經驗」亦在日本政府有意推動下輸往中國地區。相對於戰爭期間海港檢疫之成效,戰後初期衛生行政當局輕忽檢疫工作,因而導致1946年中旬以後傳染病大舉入侵臺灣,成為228事件的導因之一。不過政府衛生部門在此次之回應經驗當中,逐漸反省出因應本島衛生環境的特色性,由於此一體系及時建立,才有辦法因應1949年以後大量大陸移民遷入臺灣,疫病入侵流行的不幸事件,得以不再重演。

關鍵字

公共衛生 醫療衛生史 檢疫 港口 霍亂 天花 鼠疫

參考文獻


《中央日報》(1945-1950年)
10.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8:1(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籌備處,2001年10月),頁41-88。
6. 范燕秋,〈新醫學在臺灣的實踐(1898-1906):從後藤新平《國家衛生原理》談起〉,《新史學》9:3(臺北:1998.9),頁49-84。
13. 蔣竹山〈評介Bubonic Plagu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新史學》9:3(臺北:新史學雜誌社,1998年9月),頁247-257。
1. ________,《法軍侵臺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92種,1964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