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6.187.199
  • 學位論文

國民革命軍與近代中國男性氣概的形塑(1924-1945)

指導教授 : 呂芳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試著以一九八0年代在西方興起的男性研究為軸,希望能從男性研究的視角,重新探討戰爭和男性之間的關係。然而,以男性為主的研究,與在此之前,已經存在的那些以男性為中心的相關論著不同。新的男性研究主題,集中於前此所遺漏的內容,即男性氣概。如要定義男性氣概,事實上等同於在為男性的思想行動、舉止風度設下標準與框架,驅使大家遵守的一種威權展現。而本文專研的就是它所呈現的文化規範形式以及制訂規範的社會機制。 本文以戰爭為主軸,但絕不僅限於對戰爭和衝突的描述,而是以男性研究的角度,借用研究男性氣概最權威的專家Connell的研究,探看話語、意識形態和文化,如何連結在男性氣概這一文化意涵中。析論男性氣概如何受到政治意識形態、民族主義和文化的影響,將男性氣概視為一種對歷史發展的回應。 在北伐以前的黃埔軍校,以及其後的北伐、剿共與抗日戰爭中,大致可以歸納出三種助以形塑男性氣概的角色:國家/軍隊、知識分子以及女性。在這三方的形構歷程下,男性氣概被形塑為符合各方利益,從而以相同或相異的姿態,展現於戰爭當中。 透過本文的討論,近代中國男性氣概的形塑,事實上是透過國家、知識分子、軍人自身以及女性角色的多方建構歷程。凸顯在各時期的圖文資料中,皆強調以身體和精神作為改造對象的努力。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於透過不同時期的各種圖、文、訓詞等宣傳資料中,瞭解戰爭中男性氣概是如何被形塑,配合了誰的期望,符合了誰的利益?希望能夠重新為近代中國戰爭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研究視角與方法。

參考文獻


7. 呂芳上,〈兒女情短、英雄氣長:辛亥革命時期的性別與革命〉,收入熊秉真主編;呂芳上、盧建榮合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頁386。
17. 《黃埔生活周刊》(廣州,1927)
10. 王肇宏,《北伐前的黃埔軍校》,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3. 王詩穎,〈消弭的界線——評介Home/Front: The Military, War and Gender in Twentieth-Century Germany〉,《歷史教育》,12(2008.06),頁205-219。
4. 吳宇娟,〈走出傳統的典範─晚清女作家小說女性蛻變的歷程〉,《東海中文學報》,19(2007.7),頁243。

被引用紀錄


林晏民(2013)。以男性氣概觀點探討女警對警察文化之影響-以臺南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4257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