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1.86
  • 學位論文

語言、翻譯與思想-嚴譯《羣學肄言》之研究

指導教授 : 黃克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以嚴復翻譯的《羣學肄言》為核心,探討它出現在晚清社會的意義、影響,時人對該書的了解與評估;且試圖分析嚴復譯文與原文之間的差距,進而觀察他對斯賓塞思想的理解和誤讀。希望透過這個方式,能更清楚認識斯賓塞在近代中國的足跡。 除去頭尾兩章為緒論和結論外,本文中間有三章,分別討論《羣學肄言》的成書始末、內容,與其傳播和影響的問題。第二章〈晚清斯賓塞思想與《羣學肄言》的譯介〉,探討斯賓塞學說典籍來到中國的歷史。首先將利用清末報刊、學人文集等資料,重建斯賓塞思想從日本轉譯入中國的過程,比較日譯和嚴譯斯學的差異。接著描寫嚴復翻譯《羣學肄言》的始末,藉此觀察他如何逐漸形成對斯賓塞思想的認識。並比較此書和當時日譯西學的差異。 第三章〈嚴復翻譯《羣學肄言》的特點與思想〉,本章運用「文本比較」的方式,比較《羣學肄言》和《社會學研究》兩個文本的差距。分別探討編排方式、嚴復特殊的翻譯手法、關鍵詞彙的翻譯、對斯賓塞思想的理解和誤釋此四個層面。比較嚴復譯文與原文的差距,觀察成功與不成功的翻譯情形,如何反映出他對斯賓塞思想的認識情況。這部分必須注意譯文對應原文的部分,也留意嚴復未譯或曲解的部分,因為他所放棄、誤會的部分會影響到他選擇部分的意義,要了解嚴復對斯賓塞思想的認識,就必須同時考慮理解的曲解表現。再者,譯文中關鍵詞彙的轉換也是值得討論之處,發掘詞彙的翻譯,和其負載的文化意涵,將能了解嚴復用以接引新思想的媒介、意義。綜合這四個層面,析論嚴復放在《羣學肄言》裡的聲音。 第四章〈《羣學肄言》的傳播與影響〉,末章討論此書在晚清社會的出版和讀者的回應,考察《羣學肄言》的思想內涵被國人接受的問題。此處還會以「個案研究」的方式,更詳細的探討斯賓塞在晚清社會面對的挑戰。嚴復、章太炎對社會學的理解差異,過去一直未被釐清。本章便將描寫在兩人大辯論的過程中,表現出關於翻譯、社會學學說、思想取徑的差異。一方面疏理嚴復和章太炎交往始末,另一方面討論兩人思想的「競」與「合」。進而能使我們更加明白近代知識份子對斯賓塞思想的看法。 總合這幾章的討論,筆者期望能對「嚴復思想」與「進化思想與晚清漸進調適思潮」兩論題有所開展。它們其實是彼此相關的。嚴復、斯賓塞的思想取向,都是接近「調適」的路徑。而斯賓塞思想的內容,與嚴復的認識相比,是否有差距?差距又是甚麼?他們二人的漸進調適思想,為何都無法在中國生效?或許,從嚴復所譯的《羣學肄言》談起,是為一個不錯的方向。

關鍵字

嚴復 斯賓塞 翻譯 進化 調適 詞彙

參考文獻


28. 祝平一,〈身體、靈魂與天主:明末清初西學中的人體知識〉,《新史學》,7卷,2期 ,1996年6月,頁47-98。
48. 黃進興,〈追求倫理的現代性-從梁啟超的「道德革命」談起〉,《新史學》,第十九卷,四期,2008年12月,頁77-120。
44. 黃克武,〈新名詞之戰:清末嚴復譯語和製漢語的競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62,2008年12月,頁1-42。
41. 黃克武,〈走向翻譯之路:北洋水師學堂時期的嚴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49,2005年9月,頁24-31。
4. Dikőtter, Frank. 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 London: Hurst & Company, 1992.

被引用紀錄


韓承樺(2017)。當「社會」變為一門「知識」:近代中國社會學的形成及發展(1890-1949)〔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120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