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218.62
  • 學位論文

京劇老戲的修編與改編研究──以劉慧芬「國光」劇作為範圍

指導教授 : 陳芳先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隨著中文在世界受到重視,中國戲曲漸漸地擠進世界藝術主流之一,也代表著必須接受各方面的考驗、變革,才能因應時代的需求。然而,中國戲曲源遠流長,負載的文化深遠,因此中國戲曲至今還不易完全脫離古代留下的窠臼,讓人難以融入其中,於是觀眾年齡層逐漸老化、減少。因此,戲曲的現代化是勢在必行的,一方面為了提升戲曲的現代價值;另一方面更是為了讓戲曲隨著時代蛻變,走入時人的生活,才能永久發揚。老戲的場次結構往往拖沓,內容不外乎教忠教孝,情節已不符當今觀眾的觀賞視角,但為了保存古典戲曲的藝術價值,一方面要保留資深演員以傳承紮實的表演技藝,再者必須開發新生代觀眾,也因而使得戲曲表演在舞台上呈現傳統老戲與實驗戲曲拉鋸的局面。我們或許能夠以宏觀的角度看待這兩種南轅北轍的表演形式:為了使新生代觀眾能夠真正進入中國戲曲的堂奧,甚至體認中國戲曲的精隨,勢必以「修改老戲」來當作二者之間的橋樑,也因此老戲的修編與改編成了重要的課題。 劉慧芬任職國光劇團編劇時期,有大量老戲的編修之作品,技法成熟,值得討論,本論文研究範圍選定七部作品:《慶頂珠》、《梅玉配》、《武大郎奇遇記》、《嘉興府》、《未央天》、《新編樊梨花》、《青面虎》等,透過梳理劇作的本事源流與編修手法,參照編劇者的巧思以及對京劇多年來的觀察與素養,加以其他編劇原理,希望能為老戲修編和改編建構基本可行的創作方法。本論文除了緒論與結論之外,共分五章探討。第壹章回溯京劇形成的背景,簡述其藝術蓄養過程,以勾勒京劇傳統老戲的原貌,並探討京劇在當代的演繹;第貳章簡述劉慧芬的學養背景,以期勾勒出劉氏編劇之審美思考;第参章從文本中分析劉慧芬「修編」老戲之技法,歸納可行的編修原則;第肆章從文本中分析劉慧芬「改編」老戲之技法,同樣歸納當中可行的編修原則;第伍章試圖從舞臺上觀照演出情形,連結劇本與舞臺演出本,探討二者之間的聯繫關係,並且歸結出導演如何處理「修編」與「改編」二者不同的作品風格;最後,強調編修老戲在當代的意義,為戲曲史做補白。本論文由「編、導、演」三維面向,實地採訪編劇、導演、演員,記錄當時的編演理念與工作實況,希望能尋求實際的編修老戲之方法與原則。

參考文獻


─────:《嘉興府》演出DVD,2003,劉慧芬提供。
楊曉輝:〈司鼓藝術漫談──京劇鑼鼓乾牌子〉,《台灣戲專學刊》第九期
──:〈試論崑劇表演的「乾、嘉傳統」〉,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戲曲學報,第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台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2002)
田航:《紅氍毹上》(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