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30.31
  • 學位論文

東石鄉牡蠣產業的經營與性別化空間的形塑

指導教授 : 林聖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東石鄉牡蠣產業的經營與性別化空間的形塑 指導教授:林聖欽 教授 研 究 生:高淑郁 論文內容:共一冊,約九萬餘字,分六章十九節,以865字扼要說明。 東石鄉牡蠣產業從產銷過程中,呈現高度的勞力密集,其中剖蚵主要以女性來擔任,有明顯性別分工的傾向。本研究採用女性主義地理學探究性別在空間中所表現的社會關係與空間區隔,因此研究目的有三。一、探究牡蠣產銷流程中,其性別分工為何。二、其性別分工所產生的性別化空間為何,社會關係如何呈現。三、將女性/男性的性別化空間兩相對照,又呈現何者社會意涵。 研究結果顯示,依照產銷流程分為養蚵前的預備工作、養蚵的工作與收成後的加工。養蚵前的預備工作主要是女性為主,男性參與比例稀少,其特點為耗費的力氣較少,適宜女性且不受時空限制。養蚵的工作以夫妻共作為主,男性出海養蚵需要女性輔助,女性作為「一對手」的意義重大。收成後的加工,浸蚵是男性的工作,其力氣為關鍵因素,而剖蚵是漁村女性主要工作,需要靠手工靈巧與熟練度交付蚵販。 工作項目的分工決定男女工作空間的不同,致使其空間裡的社會關係意義不同。女性三個工作空間:蚵寮、亭子腳、蚵殼山中,蚵寮是漁村普遍的地景,女性聚集在蚵寮裡開蚵,剖蚵對婦女而言,除了工作亦是維持社交網絡的方式,其中的社會互動,使得蚵寮成為婦女的生活重心,男性在此成為邊陲。在亭子腳工作的蚵婦,主因於社交網絡的封閉與家務纏身,促使蚵婦限縮自己的移動距離,專心在家務勞動上。蚵殼山位在漁村與農村的邊陲,促使漁村與農村婦女透過撿拾小蚵而交換賺錢資訊,但此空間的狀態不穩定,隨著季節與牡蠣肥瘦而影響。男性兩個工作空間:港口邊與浸池場,兩個空間的內涵較為類似,都是資訊交流場所。女性在此並不缺席作為輔助角色,但工作完即離開現場,不參與男性社交。 女男性別化空間對照的結果,從牡蠣產業結構看出分工的特性。男性以發號施令為主,女性則為輔助角色。男性因把持養蚵知識,成為海上的權力者,女性則因體力侷限與知識不足而成為輔助者。另外,男性養家、女性持家的主觀認知形成「男主外,女主內」空間的分野,而剖蚵經由女性長輩的教導與兩性的性別期待下,成為漁村女性主要的工作,但透過剖蚵女性不僅得到金錢的收入,亦從中得到自我工作認同的價值,蚵寮也成為女性自主性展現的地方。 關鍵詞:東石鄉牡蠣產業、性別分工、性別化空間

參考文獻


林志德(2008)〈嘉義縣沿海牡蠣養殖與社會的變遷〉。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台麗(1985)《媳婦入門》。臺北市:時報文化。
鄧景衡(1999)〈空間韻律的追尋:地方芭蕾的變奏與生活、工藝的轉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No.12:65-106。臺北市 : 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5)《臺灣農家要覽—漁業篇》。農委會臺灣農家要覽增修訂三版。臺北市:農委會。
林雅容(2005)〈性別、牡蠣、經濟變動:東石漁村婦女之工作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No.60:1-33。台北市:台灣社會硏究季刊社。

被引用紀錄


張暐舜(2014)。從臺灣農村民宿女主人談農村婦女的生命經驗與賦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198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