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38.125
  • 學位論文

清末日初台灣傳統文人的小說接受與創作─一個儒教視角的考察

指導教授 : 許俊雅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此篇論文主要透過清末日初文人士紳的小說接受和創作情形,來釐析儒教價值觀與近代台灣小說的關係。主論分有三章,分別從社會文化條件、文人士紳的地方教化實踐,以及日本殖民者的儒教移植三個面向切入探討。   在首章─移墾儒教社會的小說形塑,筆者主要探討清代台灣移墾的社會風尚與儒教文化意識對小說發展的影響,並具體考察小說的移墾社會傳播形態。   在次章─文人士紳的「在地性」與小說接受,主要透過考察文人士紳的地方教化權力和實踐與其小說接受之關係,來探討儒教價值對小說發展的影響。筆者首先探述士紳的地方性內涵及文教活動,再進一步考察士紳的小說接受心理以及閱讀情形,以檢視體現在士紳地方教化活動的儒教價值對小說的影響。   在終章─殖民儒教的移植與近代台灣報刊小說的發生,主要透過傳統文人對時局的肆應,以記者的身分進行報刊小說之創作,來探討在殖民者天皇國體儒教價值的移植和漢文文化統合的背景下,近代台灣報刊小說的發生內涵。   藉以文人士紳的傳統小說接受與近代報刊小說創作作為探究主題,對於台灣小說起源的整體性,我們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台灣小說乃是從移墾儒教社會孕育而生,儒教重道德教化、勸善懲惡的文學價值觀念,強烈影響、制約著小說的發展。這一印跡,乃透過清末和日治初期文人士紳的小說接受,以及肆應時局變動下的報刊小說創作所顯現出來。然則,在教化價值之下,亦隱含著文人士紳對小說藝術性的娛情感動,文人士紳對「非正統」的通俗小說這一複雜心理,正適足代表了儒教社會小說存在和發展的曲折形態。

參考文獻


‧林景淵,《日據時期的台灣圖書館事業》(台北市:南天,2008)。
‧游勝冠,〈同文關係中的台灣漢學及其文化政治意涵─論日治時期漢文人對其文化資本「漢學」的挪用與嫁接〉,《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八期,2009年4月。
《台灣教育碑記》(第54種,1959)。
‧陳培豐,〈日治時期臺灣漢文脈的漂游與想像:帝國漢文、殖民地漢文、中國白話文、臺灣話文〉,《臺灣史研究》15卷4期,2008.12月。
‧何義麟,〈評駒込武,《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新史學》第十一卷四期,2000年12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