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0.53
  • 學位論文

蕭斯塔可維奇《第一號爵士組曲》及《第二號爵士組曲》之指揮研究

指導教授 : 許瀞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蕭斯塔可維奇經歷了大整肅之後,其堅強的創作意志沒被擊倒,也不會因為全國輿論群起攻之而就此倒地不起,反而是越挫越勇,創作出更多不朽之作,而在他晚年時,也終究獲得平反。雖然這一切都是政府領導人個人喜愛問題,一切的指控均是莫須有,但蕭斯塔可維奇也沒有因此而喪志,反而了解到當局想要的是什麼,進而迎合他們的口味創作出令他們贊同的曲目。這在動不動就判刑坐牢或是留放邊疆的時代裡,不要有太多外顯的個人意志及想法似乎是最明智之舉,一切順從高層的領導方向,才能相安無事。 蕭斯塔可維奇令社會大眾較熟悉的作品以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為主,相較之下,《第一號爵士組曲》以及《第二號爵士組曲》較少人知道,因此大部分的書籍均是較多著墨在他的交響曲及弦樂四重奏上。筆者透過資料的搜集以及文獻的探討,找尋出關於《第一號爵士組曲》以及《第二號爵士組曲》的蛛絲馬跡。 在19世紀,美國興起一種前所未見之音樂風格,令發展已久的古典音樂注入一團活水,此全新之音樂風格被稱之為爵士樂(Jazz),而有許多作曲家深深被爵士樂這種充滿自由風格、特殊節奏型態以及前所未見的獨特音階所著迷,因此紛紛在自己的創作中融入了爵士樂,在美國最有名的例子即為作曲家蓋西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而在歐洲,有米堯(Darius Milhaud, 1892-1974)及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等人也深受影響。 爵士樂在19世紀驚艷登場,此新興樂種對於古典音樂界來說影響很重大,當時代除了有現代音樂、微分音樂等等之外,帶著有點雅俗共賞的樂曲走向確實著迷了不少人,這也對現代的音樂中帶來了一股新的風潮。蕭斯塔可維奇的《第一號爵士組曲》與《第二號爵士組曲》雖然名為「爵士」,但是與同時代的真正爵士樂作品還是有些落差,而這兩組組曲所呈現的風貌,就是蕭斯塔可維奇他認為的爵士,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作品帶給人的感覺充其量只不過是較大眾化的輕音樂罷了,但是在當時較為保守的年代裡,有個有別於以前聽到的古典音樂作品問世,這對當時候的人們來說也是很新鮮的事情。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盧健英 編。《發現蕭斯塔可維奇》。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4。
李軒宇。〈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之指揮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論文,2006。
Milstein, Nathan. 《從俄國到西方》(From Russia to the West: the musical memories and reminiscences of Nathan Milstein),陳涵音 譯。臺北:大呂出版,1994。
Shostakovich. Suite No. 1 for Jazz Orchestra, 全音樂譜出版社,2003年。
Shostakovich. Festival Overture, Op. 96, 全音樂譜出版社,2001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