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46.36
  • 學位論文

性別‧權力‧啟蒙:《婦女新知》中的女性關懷(1982-2008)

指導教授 : 陳惠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戰後台灣的婦女運動是台灣歷史變遷的重要環節。在此一波婦運發展演變的過程,「婦女新知」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960年代以來歐美勃興之第二波婦運,為戰後台灣婦運的發展提供了契機。1970年代呂秀蓮之「新女性主義」充當了台灣婦運的「拓荒者」。在呂秀蓮的感召與聚合下,李元貞等人所創立之「婦女新知」接續薪火,開啟台灣婦運新的里程碑。 在戒嚴的政治環境下,1982年,「婦女新知」以創辦雜誌的方式推動婦運,其成員多屬女性菁英,組織運作亦呈現「菁英領導」風格。1987年解嚴之後,婦女新知基金會成立,內部的運作強調「平權」與「去階層化」,此係受基進女性主義影響,對於父權社會領導模式的一項挑戰。 作為「婦女新知」之機關刊物,《婦女新知》雜誌傳遞婦運理念,性別論述與權益爭取是其婦女啟蒙志業的兩大關懷。就性別論述而言,《新知》引入西方婦運理論與經驗以作為「他山之石」;在基進女性主義影響下,身體權的探討成為1990年代以後,《新知》內極為醒目之元素。而就婦女權益之爭取而言,1990年代以後的《新知》,在基金會大力推動修法的過程中,格外強調制度化立法與參政的重要性,顯示了理論與實踐的高度配合的婦運特質。 解嚴之前,《婦女新知》顧慮到現實的政治氛圍以及社會風氣尚未大開,其婦女啟蒙議題的選擇傾向溫和,且兼顧知識性和易讀性;解嚴之後,隨著台灣社會力的解放,《婦女新知》亦呈現日益基進化的色彩,開始正面挑戰/衝撞體制。整體而言,《婦女新知》中的婦女啟蒙關懷,反映了1980年代以來台灣婦運發展的重要內涵。

參考文獻


〈由新社會運動的觀點看媒體臺灣婦運〉,《中外文學》,302期(台北,1997.7)。
凱瑟琳‧麥金儂著,賴慈芸、雷文玫、李金梅譯
〈初探七O年代台灣男性知識份子對新女性主義的言論與態度〉,《東華人文學報》,8期(花蓮,2006.1)。
成令方口述訪談紀錄。(2010.7.25)
〈女性意識與婦女運動的發展〉,收錄於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女性知識分子與台灣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