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8.82
  • 學位論文

十七世紀東亞布匹貿易──以絲綢為中心

指導教授 : 鄭瑞明 翁佳音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十七世紀的布匹貿易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又以其中的絲綢貿易值得注目。為了解十七世紀貿易的布匹商品,本文分析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運至東亞的布匹,將布匹分為絲、毛、棉、麻織品等四大類。並進一部以荷蘭東印度公司文獻為主,逐項探討荷蘭東印度公司於東亞貿易的各項織品,其中因絲織品數量、價值頗巨,故成為本文探討之重點,但為釐清布匹種類,亦考證毛、棉麻織品其原料、產地、織法,避免與絲織品攪混。十七世紀的絲織品種類極多,過去翻譯,往往有中、日研究不一致之情況,本文以荷蘭品名為主,比對中、日翻譯,並企圖從織法等研究,探究並翻譯文獻中絲綢。 本文認為在貿易下的商品其影響是雙向,輸入國技術改良、精美織品大量應用外,輸出國也因貿易的影響,輸入新的技術,以增加貿易商品,其質量皆有增進。其中以天鵝絨技術在中國、日本應用為顯著,並成為各自文化的一部分,為十七世紀東亞貿易中另一項的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2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 十七世紀臺灣英國貿易史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8、 李毓中,〈「太平洋絲綢之路」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史學》,10:2(南投市,1999.06),頁145-169。
11、 林偉盛,〈荷據時期臺灣的國際貿易--以生絲貿易為主〉,《國史館學術集刊》,5(臺北,2005.03),頁1-31。
27、 鄭瑞明,〈清領初期的臺日貿易關係(1684∼1722)〉,《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2(臺北,2004.06),頁43-87。
28、 鄭瑞明,〈臺灣明鄭與東南亞之貿易關係初探:發展東南亞貿易之動機、實務及外商之前來〉,《歷史學報》,14(臺北,1986.06),頁57-10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