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29.19
  • 學位論文

從多期圖資影像探討1904-2009年間旗山溪氾濫原的地形變遷

指導教授 : 沈淑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臺灣地區地狹人稠,隨著經濟發展及河岸工事的興修,山區河谷上的聚落與農田不斷擴展,河道寬度也日益縮減,而近年來極端降雨(洪水)事件的頻率提高(Liu, et al., 2009),實有必要探討各河谷平原的受災風險。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河流在自然狀態下(少有人為干擾時)的地形特徵,及其受人為干擾後的地形與土地利用變化,並透過強降雨事件,檢視河岸的受災處是否為河流自然作用的範圍,研究區為莫拉克颱風時受創嚴重的旗山溪河谷(旗山至三民間)。 本研究判釋1904-2009年間共8版地形圖、航空照片、正射影像等圖資影像,繪製谷床氾濫原上的地形分類圖(geomorphological map),包括河階與扇階、氾濫原、沖積扇、主要流路、次要流路、舊流路、沙洲(含植被狀態)。並以1948年的航空照片為基準,與日治時期圖資套疊比對,確認旗山溪於1904-1948年間尚處於近自然狀態,其地形特徵反映出河流自然作用的方式與範圍。1948、1985、1999年三套航空照片的比對結果則顯示,研究區的地形與土地覆蓋在20世紀後半期有顯著的變化,隨著河川工事的興修,河道流路範圍逐漸縮減,氾濫原上的人為開墾逐漸增加,並呈現由下游往上游逐步開發的趨勢。2009年莫拉克颱風在本研究區造成災害的地形作用各河段不同:最下游的旗山至杉林段以主流向兩岸溢淹和河岸側蝕為主;杉林至甲仙段以主流溢淹到突洲為主;甲仙至小林段主河道原偏西側,颱風洪水主要向東側溢淹;最上游段(民族至民生)主要是支流現生沖積扇的再堆積作用造成。 值得注意的是,莫拉克颱風時旗山溪研究區之洪水溢淹的範圍,皆為20世紀前半葉河岸工事興修前的河道流路或河岸低地,換句話說,莫拉克颱風之降雨規模和引發的洪水,雖造成多處堤防或護岸受損,但洪水溢淹區域並未超出過去之近自然狀態的河道範圍。20世紀是臺灣快速向中上游河谷開發的時期,為促進地方和國家發展,主要河川多經歷河川工事興修與河川地開發的過程。隨著臺灣地區高強度降雨比例的提高,有必要檢視河流沿岸洪水溢淹的潛在風險,而確認早期近自然流路範圍與河岸低地等潛在受災位置,將有助於國土再規劃與減災。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22.楊錦釧 (1997) 旗山溪河床下降及防治之研究,曹公農業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
26.謝正倫、林家興、曾志民、李心平、邱禎龍 (2010) 莫拉克颱風河道破提特性分析,中華防災學刊,2(1):73-80。
19.黃志偉、李心平、顏志憲、蔡秀芝、謝正倫 (2010) 莫拉克颱風水災調查與模擬,中華防災學刊,2(1):59-71。
6.沈淑敏 (1997) 圖像資料在討論花東地區海岸地形變遷上的應用,地圖,8:219-232。
7.沈淑敏、張瑞津 (2003) 圖像資料在臺灣地區地形變遷研究上的應用與限制,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38:67-86。

被引用紀錄


莊心凱(2012)。結合地貌主題圖層及物件式影像分析方法應用於山區氾濫原及周邊區域特徵判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272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