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44.222.125.114
  • 學位論文

魏晉時期時地介詞之考察——以《三國志》、《世說新語》及《搜神記》三書為中心

指導教授 : 楊如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與上古漢語和近代漢語相較,中古漢語不論在語音、詞彙還是語法方面,都有相當明顯的區別,特別在語法方面。中古時期是新舊語法形式更迭的交替期,一些漢語介詞史上的重大現象也多是發生在這一時期,除了大量新興介詞的出現外,最重要的就是介賓結構語序的前移趨勢,這一現象持續發展,至元明時期已獲得確定,成為漢語介賓結構語序的基本形式,因此可以說,許多近、現代漢語的語法現象,均導源於中古漢語。而魏晉時代處於中古前期,上承東漢,下啟南北朝,雖僅有百餘年,卻可由此一窺中古時期語法演變的趨勢,進行這一時期的介詞研究,對漢語詞彙史、語法史,以至整個漢語史的研究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對魏晉時期時地兩類介詞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察。第一章首先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意義、研究方法、使用語料以及全文體例,並簡述時間範疇與空間範疇的關係。第二章是對前人研究成果作一綜合評述。第三章則先對介詞的定義進行界定,並兼採前人的研究成果,說明其與連詞,以及動詞之間的區分標準;在這部份並對介詞的分類及語法功能,以及介賓結構的類型都做了說明。第四章即進入對本文主要採用的三項語料:《三國志》、《世說新語》及《搜神記》,進行考察的部份。首先對這三部書中的時地介詞進行全面的描寫,先將時間和處所兩大類分開描述,在每大類介詞中,根據產生時間的不同,又可分為沿襲上古和魏晉新生的兩類。時間介詞按其語法功能的不同,可分為引進動作行為的起始時間,引進動作行為的發生時間,和表示動作行為持續的時間三次類;處所介詞按語法功能的不同,則可細分為表示動作行為的所從、表示動作行為的所在、表示動作行為的所到、表示方向和表示沿途義五次類,筆者力圖透過這些次類的描述,清晰地勾勒出這一歷史時期內時地介詞的面貌。為了梳理在每類語義下,介詞的歷時演變過程,在論述時都會涉及它們在兩漢、先秦以至於上古的使用情形。在本章的最後一節,則對魏晉時地介詞的共時語言特色作出了總結。第五章在第四章的基礎上,對魏晉時地介詞的介賓結構進行了描寫,並兼論介賓結構語序前移的問題。第六章則是結論。 透過對魏晉時期時地兩類介詞進行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虛化是一種從詞彙到語法的現象,同時也是一種心理認知的過程,是從一個認知域到另一個認知域的轉變。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虛化現象首先是通過認知得到語言使用者的認同,然後才逐步完成其虛化過程,甚且實現了範疇轉移的目標,這一點在本文第六章第四節,時地介詞範疇轉移的實現中會論及。在進行魏晉時地介詞共時平面的考察時,發覺實詞虛化是有層次性的,主要是表現在虛化的方式上,一般是由某一詞彙意義(通常為動詞),演化出一語法意義,由第一個語法意義再進一步衍生出另一新的語法意義,如此環環相扣,朝著介詞這一大方向轉化,終於形成漢語新的介詞體系。

關鍵字

魏晉 中古漢語 時間介詞 處所介詞 虛化

參考文獻


56.(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初版,1994年11版
83. 魏培泉著,《漢魏六朝稱代詞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 語言學研究所出版,2004年12月初版。
12. 周法高著,《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三十九,1962年8月。
【參考文獻目錄】
【徵引語料文獻】(以下各類均依書籍著作年代先後排序)

被引用紀錄


郭依蕙(2016)。《世說新語》特殊詞彙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61039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