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27.239.160
  • 學位論文

何炳松的史學理論體系與教學實踐

指導教授 : 朱鴻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以史學研究法和比較分析法進行分析。先以史學研究法分析何炳松的著作和論文,以了解他的經歷、史學理論和歷史教育思想,並想了解他對我國「歷史課程標準」的指導。再以比較分析法來分析何炳松的《復興初級中學外國史》和其他版本的《外國史》教科書,以了解何炳松的史學和教育思想在外國史教學現場的實踐情形。本文與前人的不同點在於不強調何炳松的史學理論並非自創,而著重分析他對我國「歷史課程標準」的影響和他的《復興初級中學外國史》教科書。他將史學觀點應用於教材的嘗試,更能凸顯他在我國外國史教學的貢獻。   章節編排上,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和目的、研究回顧、範圍和限制、方法和架構。第二章何炳松的生平與時代背景,分析他的經歷與所處環境。第三章何炳松的史學理論與我國「歷史課程標準」的演變,分析他的史學思想,以及他對編訂我國「歷史課程標準」的影響。第四章何炳松《外國史》與他版《外國史》之比較,比何炳松《外國史》和其他的《外國史》教材,以尋出何版教材的特色。第五章結論。   本研究認為何炳松與編「歷史課程標準草案」,對建構我國初級中學的歷史教育,發揮不少影響。此外,他的教材特色有以下八點:   一、重視教材來源,是我國外國史教科書編輯之先。   二、重視「先史時代」,展現了魯濱遜新史學引用社會科學的作用。   三、注意黃白勢力消長,強調亞洲黃族尊嚴,不盲附「尊歐抑亞」的風氣。   四、注意史事的演化關係,呼應他的歷史演化概念。   五、增添中古亞洲文明的教材,是實施正式「歷史課程標準」後的創舉。   六、融入多學科知識,跳脫蘭克學派的政治史,並實踐了魯濱遜新史學善用「歷史的新同盟軍」的概念。   七、提供大量生動圖片,達到「書圖相符」的水準,是實施正式「歷史課程標準」後的成功典範。   八、文字簡潔順暢,沒有過多情緒或道德批判的用語。   目前全球化、多元化的潮流下,我們的外國史教科書也應順應潮流,提供更貼切目前世界的現況。而何炳松教材的三大嘗試,一、嘗試跳脫「尊歐抑亞」的心態,增加中古亞洲教材。二、嘗試建構一個民族的整體史和文化史,以及強化亞洲和歐洲民族往來的敘述,欲意塑造一種文化交流的動態歷史。三、嘗試建構世界史或稱全球史的創舉。以上的嘗試,值得做為目前新編外國史教材的參考。

關鍵字

何炳松 史學 外國史 教科書

參考文獻


劉德美,〈何炳松與新史學的提倡〉,《教學與研究》第4期,1982年6月。
杜維運,〈梁著中國歷史研究法探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1本第2期,1980年,頁315-323。。
彭小甫,〈析論「奏定學堂章程」中有關外國文史教學的方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1989年6月。
林麗月,〈張蔭麟史學理論評析〉,《師大歷史學報》第6期,1978年5月。
方國璇,《抗戰期間古籍搶救與古書業:以鄭振鐸與書賈間相關活動為探討重點》,臺北:國立台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