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19.199
  • 學位論文

天下一家到一家天下──以唐宋廟議與君位強化為中心的討論

指導教授 : 廖隆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在古代封建社會,家的概念不同於今日家庭的概念。不僅是同血緣親屬的結合,還包含政治制度下的屬人。天子即家的最大領袖,諸侯王也是其家人,所以天子家廟,也有天下公廟的性質。類推諸侯、士大夫的家廟,也具有區域性的公廟性質。藉由這種親親尊尊的宗法制度,將封建體系凝聚起來。傳統封建社會,所有貴族,從最高階的天子到最低階的士,皆可設宗廟。 秦統一天下,新時代的到來即──「天下一家」,各級封建貴族的家都被取消,只有皇帝之家,亦即皇帝的國家。自此天下皆為皇帝所有,屬臣為皇帝的家人,而非賓客關係,成為兩千餘年皇帝制度為中國政體的主軸,宗廟制度為維繫皇帝制度穩定的一個重要因子,它是宗子孝道的重要展現,也是其權力的合法來源之一。秦以後,縱使歷代時有分封一些王侯,但大體上,天下齊民,只有天子宗廟制度能歷久不衰。歷朝歷代開國建宗廟,彰顯天下易主,也是政權合法性的重要象徵。所以其間的宗法議題,所產生的衝擊可能僅次於改朝換代。上個世紀初,民國的建立,結束以血緣世襲的專制政體,走向共和,維持世襲政體合法性的宗廟制度也走向歷史,但是,宗廟的變體,宗祠依然普遍存在於華人社會。從而可知,數千年來宗廟制度對中國的政治社會的影響極為深遠。 如前所述,政權的「正當性」的維持是歷代一直努力的目標。始祖開基立業,憑藉功業,嗣君以「祖德」維持統治的合法性,相對而言,它也成為人臣制衡君主的工具,尤其在以儒立國的國度,經典與歷代的經典詮釋,成為制君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是經典詮釋的結果,孰是孰非,並非取決於誰有道理,而是支持者的多少,或是否得到有權勢的人的支持,宗廟議題也是如此。禮法規範人間秩序,宋代禮學的走向由形式化走向探討禮意的解釋。這種時代背景,引發宋代對於古禮所規範的制度的討論。天子宗廟議題,在儒家國家體系這是大是大非的裏可謂問題,因為天子為萬民景仰,一舉一動要合乎禮法,皇帝制度除了建立百官,形成一套由上而下式的金字塔的統治體系。而天子專有的明堂宗廟社稷大禮,則在維持皇帝制度的穩定。祖靈的庇護成為宗廟議題上的核心問題之一。事奉宗廟成為嗣君的責任。因此,天子宗廟議題的議論,不僅只是禮制史上的一章,更是政治史上相當大的議題。皇帝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宗廟──之變革,筆者以為此可作為唐宋之際君權的一個佐證。天子的意旨在宋代,表面上仍維持仲裁的角色,實際上暗地裡有讓事件朝著其意旨發展的傾向。 本論文從唐宋的廟議來探討天子宗廟之變革來觀察此時期君權的擴張,漸漸從君主與貴族共治的體制,走向君主獨裁之局。第二章,將介紹西漢至隋,從無到有依據古禮重建天子廟制系統,期間經典與現實的折衝,天子廟制大致定型。第三章,隨著皇帝制度的穩固,天子廟制轉型帶有教化的功能,依據《禮記》重建的廟制系統,《孝經》被統治者逐漸提高地位之後,孝道開始滲透到禮制實踐上,宗廟制度是為了別尊卑,以祖靈功德鎮懾子民,但隨著尊親之風漸盛,宗廟體制也產生前所未有的衝擊,也就是始祖問題,唐宋之際太祖之位的爭論,引發一系列廟制的變革,本章將探討其中原因,何況宋代始祖爭議牽涉到太祖太宗兄弟相繼為君問題更複雜。第四章,則在比較濮議與高宗立孝宗,這兩個君主立皇族子弟為嗣,從而解釋在宗廟禮制與政治史上的意義。

關鍵字

禮制 宗廟 唐宋變革 經典詮釋 昭穆制度 濮議

參考文獻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1995。
柳立言,〈南宋政治初探──高宗陰影下的孝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3,1986,頁553~584。
一、史料與文集
《斷句十三經經文》開明書局斷句本,臺北:開明書局,1991。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