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67.16
  • 學位論文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之分析與詮釋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Mendelssohn :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64.

指導教授 : 陳沁紅 廖嘉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比起古典時期,浪漫時期的音樂風格更加重視人性情感的表達,不侷限在理性的形式與規則。這個時期的人們抱持著「為藝術而藝術」的理想,這樣的理念不僅在音樂領域持續發酵著,甚而在文學、繪畫等所有藝術領域掀起一陣風潮。 事實上,所謂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從文學開始,進而影響到繪畫與音樂。當時的人們嚮往脫離現實,追尋主觀、自由的意識,也因為過度浪漫與理想化,常可見許多天馬行空的題材出現。 浪漫樂派重視主觀的情感表達,許多音樂家極力打破古典時期保守、規矩的作風,企圖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創作風格。但孟德爾頌的音樂卻聽不出這些較為狂野激進的想法,這當然與他幸福夢幻的一生有頗大關聯。 提到孟德爾頌的知名作品,幾乎人人都能一一列舉,例如:A小調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A大調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管絃樂曲《芬加爾洞窟》序曲;劇樂《仲夏夜之夢》;神劇《以利亞》;室內樂《降E大調絃樂八重奏》以及鋼琴曲集《無言歌》等。 然而提及他的協奏曲作品,多數人必定同時聯想到《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首膾炙人口的曲目,與貝多芬、布拉姆斯及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並列齊名,幾乎每個人都能朗朗上口。也因為如此,許多人認為它的旋律過於庸俗,內容缺乏獨特性,甚至有「聽膩了」的說法。筆者認為這樣的批判欠缺思考,既然此曲能成為古典音樂中的流行曲目,代表其旋律必定好聽易記,若只是因為經常聽到而產生厭煩之感,並且認為此曲不過是流俗之樂,如此評論實為欠妥。 孟氏之作經常予人「幸福感」,其曲風聽來平易近人,旋律流暢柔美,或許無法帶來「刺激感」,但其平靜輕柔的樂感卻頗具撫平心靈的魔力。 筆者記得第一次聽聞此曲是在小學四年級的音樂欣賞課上,簡明扼要的樂團導奏順勢帶出甜美細膩的小提琴獨奏,優美動人的旋律即刻深植在我的腦海。回家之後,隨即撥放聆聽,再三聆賞,也不覺厭倦,反而越聽越有興致。自此之後,這首「名曲」便成為我最喜愛的曲目之一。 為了打破大家對這首協奏曲「通俗」的既定印象,也由於筆者對於此曲的喜愛,遂決定以此作為研究主題。希冀透過筆者的努力,能使大眾對此協奏曲改觀,一掃以往的刻板印象,進而對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關鍵字

孟德爾頌 E小調 小提琴 協奏曲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Mendelssohn E Minor violin concerto

參考文獻


張雅晴。〈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從手稿譜探究樂曲的詮釋與演奏〉。《藝術學報》No. 84 (四月號,2009):141-160。
Galamian, Ivan. 《小提琴演奏與教學法》(Principles of Violin Playing and Teaching)。林維中、陳謙斌 譯。全音樂譜出版社,1988。
Emery, F. B. The Violin Concerto, Volume 2,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69.
Werer, Eric. Mendelssohn, a new image of the composer and his age, Westport, Conn. : Greenwood Press, 1978
Grove, George. “Mendelssohn’s Violin Concerto.” The Musical Times, Vol. 47, no.763 (Sep 1906): 611-615.

被引用紀錄


羅馨惠(2013)。孟德爾頌《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五十八》之分析與演奏詮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0317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