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15.195
  • 學位論文

清代閩北的客民與地方社會

指導教授 : 林麗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一個地方之所以能吸引外地人口移居當地生活,並從事某些經濟活動,勢必有其條件優越之處。因此,在探討清代閩北的客民與地方社會關係之前,先從閩北的地理位置、山林資源和清代閩北的動亂,及清廷的墾荒政策等方面,分析清代閩北能吸引客民進入的內、外因素。 閩北本身有利於客民流入的內部吸力,加上清代動亂所造成當地土著人口的損失,及因此而來政府所採取具開放態度的墾荒和招撫政策,導致有清一代,大量的外來人口進入閩北地區從事農業、經濟作物、手工業、商業等經濟活動,並對當地造成極大的影響。他們所從事的經濟活動有同有異,也具有本身的特質。 大量在閩北從事經濟活動的客民勢必會對當地帶來若干衝擊,特別是植茶事業產生的影響,和客民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因此引發的糧食供需改變。對此,當地人和政府採取了若干因應措施。 清代閩北客民除了對當地經濟、環境帶來衝擊外,也使得社會秩序產生極大的變動,並衍生出許多相關問題,特別是在社會風氣、土客和客民間衝突、客民盜匪、秘密結社等方面。藉由對社會問題出現原因的分析,可以瞭解客民與清代閩北社會秩序變動兩者間的關係。 在清代客民對閩北社會的重塑過程中,國家力量發揮了若干程度的作用,特別是在社會秩序方面。面對客民所引起的社會變遷和對社會秩序的威脅,清朝中央與地方政府基於社會安定及政權穩固,發佈了一連串的相關政策與措施,特別是在施行保甲聯甲、調整衙署兵力及稽查封禁山林等方面。 清代閩北固然存在大量季節性或流動率高的客民,但也有不少長久移居者,後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漸漸在新住所站穩腳跟,並取得當地戶籍,進而融入當地社會,成為新土著。而在客民土著化與認同地方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社會地位的取得和宗族組織的重建。

關鍵字

清代 福建 客民 地方社會

參考文獻


陳慈玉,〈近代黎明期福建茶之生產與貿易構造〉(上、下),《食貨月刊》,6:9(台北,1976)、6:10(台北,1977)。
林麗月,〈明代禁奢令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2(台北,1994)。
王晴佳,《臺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陳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徐泓,〈明代福建社會風氣的變遷〉,《東吳歷史學報》,15(台北,2006)。

被引用紀錄


王一樵(2013)。天下之患為人滿:清朝嘉、道、咸以來的棚民問題、士人議論與官方政策〔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312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