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44.200.210.43
  • 學位論文

北宋雅詞之美學面向研究──以清、淡、閒為核心的探索

Aesthetic Features of Ci Poetr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 Exploration Based on Ethereality, Plainness and Leisure

指導教授 : 莊耀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北宋一朝,是各體文學重新建立典範的新時代;而北宋士大夫,則在其中發揮關鍵性的影響力。安史之亂後,大唐盛世一去不返,整個社會進入轉折點。傳統、近世的雅俗文化相激相盪,詞便以「別是一家」的特殊丰姿乘勢而起。 相較於詩的主流、文的正統,詞的創作與流佈一直充滿困惑與爭議。然而,隨著商業發達、城市繁榮,北宋士大夫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生活有了不同面貌。北宋詞呈現文士在歌臺舞榭、酒席樽前的閒情雅趣,更透露其在理性思辨之外的感性世界。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使北宋文人憑藉高度學養與優越地位迅速崛起。他們不僅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自覺,並藉由「慶曆革新」、「熙寧變法」實際展現與君共治天下的行動決心。政治上的意志延伸到文學,使其創作充滿淑世情懷,並滲透到詞學領域,將「小詞」由個人情愫的低迴抒寫推向更廣闊的時空。 本論文全面梳理北宋詞作,以「清」、「淡」、「閒」為核心,探索北宋詞的美學趨向。為求研究範圍之精審,以唐圭璋《全宋詞》為主,參校曾棗莊《宋代文學編年史》、夏承燾《詞人年譜》等書,繪製「北宋詞人生年對照表」。據此確定研究範圍始於和峴(933-988);而何大圭生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政和八年(1118)登進士第,南宋時持續任官,故以之為終點。 中國文化傳統強調「以和為美」,在和諧的形式中又同時流動著陽剛與陰柔兩種傾向。檢視由漢至唐,可以發現「壯美」與「優美」兩股明顯的脈絡。這兩脈美學趨向在歷史綿延中發展,隨時代氣勢而此消彼長,互為主流與伏流;且所隱藏的「伏流」每每成為下一代的「主流」。秦漢時期的陽剛巨麗,到了六朝成為伏流,主流反而是細緻之美;大唐盛世重現富麗壯闊,幽深之美又轉為伏流。歷史在時間的流動裡,看似規律性地進行著「否定之否定」。衡諸北宋氣魄盡去、壯志漸消的實況,確然「壯美」不再,六朝纖細的風格再次成為主流,在更高的層次上完成歷史回歸。 西元755年的安史之亂為大唐盛世畫下句點;「唐型文化」漸衰,而「宋型文化」開始發展。所謂「古今風俗,悉從上之所好」,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觀念和信仰,文人士大夫由「致君堯舜」而向「好富貴」、「積金錢」和「自娛樂」等世俗的人生追求及價值向度轉化。凡此種種,一方面助長了詞體的發展與進步,一方面又填充了詞體內容。 在「雅詞」的準則下,本論文以「閒」、「清」、「淡」為探索核心,各為一章,最後歸結整理。「閒雅」奠基於北宋的太平盛世,北宋詞人由日常生活的藝術到精神的昇華,往往帶有從容不迫的生命情調。其中偶也有所企羨與失落,仍能譜成充滿詩意的人生況味。北宋詞人在空間上做了很大的拓展,將詞作由閨房拉至戶外,開始近山臨水。同時,也在自然景物的觀照中,提煉出「清雅」的詞境。最後回到創作主體的學養與磨難後的生命逆轉,以「不隔之筆」寫「淡漠之情」、「超越之思」,最終達於閒靜和樂的人生境界。 北宋詞因士大夫投入極大關注,在雅化的趨勢下不斷展現其獨特氣質,首先表現為「閒雅」之美。就創作主體的客觀條件來看,由於詞體起源與形成背景,多有「富貴溫柔」之氣,看似對「窮而後工」的悖論,然而由詞作的情感取向、時空軌跡、空間漫游來看,詞人在心志上仍難免不平。「閒事」、「閒物」固然帶來「閒趣」,但也只是憂怨中的短暫歡欣;對生命侷限的無奈、宇宙永恆的思索帶來的「閒愁」更是貫穿首尾的「閒情」。換言之,「窮而後工」的「窮」,一面為物質意義之窮,相對於富貴而言;一面則為精神意義之窮,凡窮達仕隱皆包涵其中。因此,「窮而後工」對北宋詞人而言非但不是悖論,更可視為意義的延伸。 就雅俗交融的層面看,「閒雅」代表的是庶民文化的浸染,也是北宋整體氛圍所醞釀而出的蕭閒之境;而「清雅」、「淡雅」則為表現了北宋詞人理性與感性之間提煉而出的美學品味。質言之,「閒」、「清」、「淡」乃創作主體在北宋之時空背景下,透過詞作所表現出的獨有美感。

關鍵字

北宋 雅詞 清雅 淡雅 閒雅

參考文獻


林玫儀:《詞學考詮》,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游信利:《蘇東坡的文學理論》,臺北:學生書局,1981
潘朝陽:《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01
蔡德安:《詞學新論》,臺北:正中書局,1963
一、古籍

被引用紀錄


林玉玫(2017)。蘇門詞人「主體意識」與詞作「文人化」現象研究〔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2fTKU.2017.0056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