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6.177.223
  • 學位論文

清初耶穌會索隱派的萌芽:白晉與馬若瑟間的傳承與身分問題

The Burgeoning of Jesuit Figurism in Early Qing Dynasty: Joachim Bouvet and Joseph de Prémare in Succession and Their Self-Identification

指導教授 : 潘鳳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1699年前後,耶穌會士白晉(Joachim Bouvet, 1656-1730)開始了其《古今敬天鑒》系列文本的著作,現留存於世的《古今敬天鑒》共有十二種抄本,本文將就其中五種進行研究。《古今敬天鑒》系列抄本的發展過程中分為「深廣化」與「變異」兩階段,第一階段中,白晉不僅將大量新增的引用文獻區分為經典與注釋兩種,在引文無法完整表達自身意見時,也不吝主動發揮,在引文旁以小字闡明想法。而在第二階段,白晉一方面再次擴充了引用的範圍,但原先出現的引文種類區分以及親身說明的文字卻都消失不見,而用以稱呼天主教之神的詞彙更從原先的「上主」、「天主」等,統一改為容易被查覺異質的「造物主」一詞,而這樣的轉變實與中國禮儀之爭帶來的壓力息息相關。作為索隱派(Figurists)初期的重要著作,企圖讓中國人恢復過去對「天」之正確認識的《古今敬天鑒》為後輩的研究打下了基礎。馬若瑟(Joseph Prémare)雖然在1716年離開了白晉的研究團隊,但在他的《儒教實義》中,仍然可以看到與《古今敬天鑒》的連結。透過兩文間的連結,本文指出《儒教實義》中提出的「醇儒」概念並非忽然出現,而是馬若瑟透過從白晉之思想中繼承的「敬天」進一步發展而成。從白晉在開始《古今敬天鑒》之創作前的兩趟旅程中,則能夠看出影響白晉在中國與歐洲之間往返的各種世俗與宗教權力,逐漸使白晉走上了將天主教與儒家的根源相互結合的道路。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Joachim Bouvet Figurism Jesuits Joseph Premare

參考文獻


潘志群,《清初的統治正當性問題》(台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德)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z)著,梅謙立等譯,《中國近事-為了照亮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鄭州:大象,2005。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李天綱,《跨文化的詮釋:經學與神學的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古偉瀛,〈明末清初耶穌會士對中國經典的詮釋及其演變〉,載《台大歷史學報》第25期(2000.6),頁85-11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