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89.177
  • 學位論文

國家、市場與音樂──戒嚴時期台灣愛國歌曲的流變(1949-1987)

指導教授 : 陳惠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旨在從「國家」與「市場」二個面相及其交互影響,來觀察戰後臺灣戒嚴時期(1949~1987)愛國歌曲的發展流變。 本論文所探討之愛國歌曲,並不以狹義的國軍單位所傳唱之「軍歌」為限,而是廣泛蒐集具有「愛國意識」的相關各類型歌曲,包括:愛國歌曲集、愛國電影及連續劇主題曲、唱片公司所發行的專輯歌曲,特別是戒嚴時期國編版國中、小學音樂教科書中的相關歌曲,也納入本論文的分析文本中。 經由本文的研究,可以得知,在戰後臺灣戒嚴時期愛國歌曲生產與傳唱的過程中,官方的獎勵與提倡,實扮演關鍵的主導力量。戒嚴時期的臺灣,在國民黨黨國威權體制以及反共政策的導引下,愛國歌曲大致可歸納為「反共意識」、「國家意識重建」與「領袖崇拜」三大類型。 197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臺灣的經濟發展及社會變遷,大眾傳媒對愛國歌曲生產與傳唱逐漸擴大其影響力。在「國家」與「市場」兩大力量激盪之下,有突顯官方正面施政的「淨化歌曲」及清新小品的「校園歌曲」之傳唱,另有因官方實施查禁政策而出現的「禁歌」,愛國的表現形式與內涵更具多樣性。 總之,透過對戒嚴時期臺灣「愛國歌曲」流變的考察,吾人進一步的掌握了臺灣戒嚴時期的政治及社會文化意涵。

參考文獻


崔苔菁,《乘風破浪》,麗歌唱片,1976年。
李筱峰,〈兩蔣威權統治時期「愛國歌曲」內容析論〉,《文史臺灣》,創刊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總裁重要號召及有關宣傳問題訓示集
要增編本》(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中央委員會黨

被引用紀錄


林献凱(2016)。戒嚴時期教科書中的「共匪」形象之敘事分析〔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6.00336
陳欣婕(2014)。用音樂想像社群:以描寫「金門」相關主題之音樂作品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4.0007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