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9.170.17
  • 學位論文

博物館規訓與治理 ─以中正紀念堂為例

指導教授 : 廖世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試圖從傅柯的權力觀點出發,針對中正紀念堂此一博物館中,知識論述、規訓技術、個體自我調控的部署,理解歷史時態下不同的文化治理範型。主要關懷在於反思博物館的社會教育目標下,一體兩面所形構出的權力關係;另一方面,以哈伯瑪斯之公共領域觀點,探討博物館公共性指涉的意涵。 本研究採取訪談法與文獻分析法,進行中正紀念堂的經營階層、管理人員與參觀者三方面,討論具體機制下知識生產、紀律管束下相互交織而成的複雜網絡;並藉由個體抵抗權力規範,及參與公共性討論的情況,檢驗中正紀念堂由威權體制下展示國族意識型態的櫥窗,轉向公共領域的可能。 研究發現主要可分為三項:中正紀念堂為黨國體系下的官僚機構,其真理效果雖來自於專家知識,但透過學術研究的自我正當化與去政治化效果,引入博物館展示政治的轉變。隨著時代的推移,文化治理範型由「國族殿壇的元首博物館」(1980年至1990年初期)、「公民的社教館」(1992年至2000年代初期),轉變為「文化消費:特展與精緻文化的戲棚」(2003年迄今),然而每一階段無可截然劃分,彼此之間仍有相互承接的意味。規訓技術則從「軍事紀律」模式,轉為資本主義社會下顧客至上的「消費─服務」型態。最後,權力機制下的個體,出現反抗場域中的規範,及質疑知識生產的邏輯。中正紀念堂邁向公共領域最大的侷限,依然是來自過往威權體制下的國族意識型態,以及缺乏參與公共討論的主體與場域。然而,中正紀念堂目前以學術研究的方式拓展詮釋觀點,成為不同族群的對話空間,體現歷史記憶沉澱、凝聚後的價值與紀念意義。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吳宜璇(2009)。文化遺產價值之詮釋─以中正紀念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
粘勝雄(2009)。人為場所中之紀念性意涵-以中正紀念堂為例。中原大學
陳雪雲(2010)。博物館是世界公民終身學習的場域。博物館季刊,24(4):
陳雪雲(2004)。博物館邁向全球風險時代博物館教育新思維。博物館季刊,
劉婉珍(2011)。博物館觀眾研究。台北市:三民。

被引用紀錄


陳禹璇(2018)。中正紀念堂場所精神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800083
陳玉珍(2016)。展示與政治──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的政治論述〔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10125
陳含葦(2015)。多義的中正紀念堂?紀念空間的意義轉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196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