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11.211
  • 學位論文

消失的優勢? 彈性的生存?後2000年華語流行音樂市場中的ABC歌手

指導教授 : 蔡如音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台灣的流行音樂長久以來受到美國文化影響,90年代在跨國公司進駐的背景下,1992年出道的L.A. Boyz帶起美式嘻哈舞曲,在當時台灣本土化運動的政治環境下,他們英文夾雜台語的舞曲大受台灣人歡迎,也帶動了當時華語樂壇的ABC熱潮。在當時,ABC歌手被唱片公司建構出的優勢有兩種:一種是人際資本的優勢,一種是文化資本的優勢。符合90年代台灣唱片市場力求國際化的背景,ABC歌手的跨文化背景深受喜愛,ABC歌手成為外來曲風輸入的中介者,後續出道的李玟、陶喆也成為R&B曲風的代表人物。尤其在1998年李玟成為台灣流行歌手進軍美國市場的先驅後,ABC歌手的聲勢達到最高點。 2000年初期仍可見到唱片公司為市場注入ABC新血的嘗試,但隨著唱片公司試圖推動的美聲團體(Beauty 4、Tension、蜜雪薇琪)一個個消失,2000年初期聲勢較高的的ABC歌手潘瑋柏、許慧欣又多以翻唱韓國歌曲為主,ABC歌手所具有的美式文化背景似乎已經無法支撐他們在華語市場生存。此外,筆者研究發現2000年後,華語流行音樂市場中ABC歌手的數目開始減少,甚至許多ABC歌手並不以「ABC」為宣傳標籤。ABC歌手被建構出的優勢是否消失了?另外,經歷過ABC歌手美好的90年代時期的王力宏與黃立成,各自在2000年後推出了探討自己身分認同的音樂作品。王力宏在2000年作出〈龍的傳人〉的身分宣稱,並在2004年自創「Chinked-out」中國嘻哈風格;黃立成則是在2003年以嘻哈團體「MACHI」的形式重回華語樂壇,並宣示身為「台灣之子」的認同。 本研究以Aihwa Ong的「彈性公民權」(Flexible Citizenship)為理論基礎,探討王力宏與MACHI如何在2000年後的華語市場透過彈性的身分認同進行跨國移動,為自己找出新的生存模式。研究發現兩者所連結的身分想像因應了當時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流行音樂市場環境,而兩者都試圖創造出新的身分想像讓自己被納入當地市場。王力宏透過跨國公司的資源以及官方關係的鞏固,以模糊的「巨龍」、「華人」符號順利的進入中國市場。黃立成則是以深具台灣意識的宣稱與跨國的人際關係網絡資源進行「MACHI」品牌的企業化。但這種透過不斷宣稱以求被納入的過程,也顯示出了ABC意義在當今台灣社會的轉變。

參考文獻


林浩立(2005),〈流行化、地方化與想像:台灣嘻哈文化的形成〉,《人類與文化》第37期,頁7-28。
〈周敏教授系列演講〉,《當代中國研究》,第12期, 頁49-52。
蘇俊隆(2010)。〈他們的「義氣」—清代秘密會黨與《頭名狀》、《艋舺》〉,《歷史教育》第16期,61-82
林積萍(2009)。〈論台灣一九七○年代通俗文化的集體想像〉,《東海中文學報》。台中:東海大學。
張玉佩(2000)。〈當認同遇到隱喻:談隱喻在認同塑造的運作〉,《新聞學研究》,64: 73-10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