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87.103
  • 學位論文

戰後臺灣廣播事業及其政治社會功能(1945-1962)-以中國廣播公司為中心

指導教授 : 吳文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章節架構除第一章「緒論」和第六章「結論」外,主要內容如下: 第二章「戰後初期臺灣廣播事業之接收與重建」,旨在論述戰後臺灣廣播制度建立之起源,和戰後接收之歷程。1945年8月底戰爭結束,臺灣放送協會共設有臺北、臺南、臺中、嘉義、花蓮港五放送局,各局留存設備由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派員進行接收,成為臺灣廣播事業延續發展的基礎設備。利用接收日治時期的機件設備,並承襲臺灣放送協會節目播送方式,使中廣接收專員抵臺後即於1945年10月底恢復正常播音,開始轉播中央臺節目,注入原有中央電臺之元素,開啟符合戰後初期臺灣社會需求之新局。本章也探討二二八事件中歷來對廣播電臺遭佔領的爭議,以及廣播電臺接收後的硬體設備,顯示中廣隨政府遷臺後重新營運的歷程。 第三章「中國廣播公司之組織與經費」。首先探討中廣的組織沿革。其次,介紹中廣重要高層的經歷,闡明領導中廣營運之方針;最後,探討中廣經費來源問題,指出中廣透過和政府訂約,受其委託傳布政令,得以獲得補助維持營運,然而亦因此壓縮其他民營電臺的生存空間,衍生開辦商業廣告之糾紛。 第四章「政治宣傳節目與反共政策之落實」。主要探討政府如何利用廣播媒介實施宣傳工作。政府藉由中廣的廣播劇宣揚愛國、反共意識,或在教育娛樂節目中穿插宣導,使宣傳形式趨於多元且求新求變;此外,隨著政府遷臺、兩岸對立之情勢,廣播媒體成為心戰宣傳的重要工具,隨著業務擴充,中廣另設「大陸廣播部」,負責製播各項節目,包括口號宣傳、諷刺短劇、新聞評論等,皆以批判共黨為主題。 第五章「社會教育節目與社會改造」,探討政府如何利用廣播推動民眾教育,並強化符合社會需求的價值觀念。戰後初期廣播電臺在正規學校教育外輔助國語學習,並配合講座發行廣播教本,求其完備,顯示當時臺灣社會學習國語的熱潮;此後廣為開設播講居家、衛生、科學常識等節目,以拓展聽眾見聞,廣播觸及的知識層面更加擴大。本章中並透過評析熱門節目「夫婦之間」播稿,檢視戰後臺灣社會風氣和特殊現象。 總括而言,戰後臺灣社會面臨執政當局的轉換,政府需要透過良好的管道傳播其施政理念和具體政策,廣播在當時屬於新興的傳播工具,也成為當局極力運用的媒介。本文有助於認識政府對引導社會風氣和形塑價值觀的意圖。

參考文獻


2. 中央委員會第六組編印,《廣播心戰》(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3.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三民主義建設成果專輯四文化建
2.《中央日報》1945-1961
1. 川島真,〈戰爭與廣播:東亞的電波戰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5卷(2006.6),頁37-70。
13. 何義麟,《跨越國境線-近代臺灣去殖民化之歷程》(臺北:稻鄉,2006)。

被引用紀錄


郭瑾燁(2016)。聲音.文本.文化──戰後初期《臺灣之聲》藝文作品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10276
李政諺(2016)。以社群媒體設計婚紗攝影行銷系統使用者互動之評估〔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61-24082016160944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