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64.241
  • 學位論文

1950年代以後宋美齡的反共論述─以對美言論為中心

指導教授 : 陳惠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臺後,以反共復國為國策。本論文撰寫的目的,是以宋美齡對美的反共言論為中心,探討其在兩岸及國際形勢的發展與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中的變化,考察其反共言論的意涵及特色,進一步予以歷史的定位。 1950年代,在美蘇冷戰的格局中,宋美齡「惟恐美蘇不戰,中(共)蘇不睦」,將兩岸對峙放入冷戰的格局。她闡述共產政權的本質,並形構反共的價值,以加深美國與共產政權的對立及彰顯臺灣的國民黨政權在美國西太平洋的反共地位,進而爭取美國的支持與援助,以達反攻大陸之目標。 1960年代,中蘇分裂,越戰風起雲湧。宋美齡「惟恐美中(共)不戰,美蘇不睦」,她高唱中共威脅論、剝析共產陣營間的衝突、美蘇和中共的三角關係,將中共推至世界公敵,孤立中共的國際地位,以阻止美國聯中(共)制蘇。除此之外,她藉越戰再度強調美國在亞洲的反共角色,以及越戰中共產陣營的形象,加深美國與中共的對立。 1970年代以後,國際形勢處於「低盪」時期,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中(共)美關係正常化。在此政治形勢下,宋美齡「惟恐美、蘇、中(共)不戰不亂」。她透過論述美國和共產陣營的關係,以及1960至1970年代以來美國社會與教育的變化,指責批判美國的左傾中共。 大體而言,宋美齡1950年代以後對美的反共言論,展現了如下的特色: 一、利用國際現實利害,如韓戰、越戰、中東或核子問題,挑動美國與共產陣營的對立,爭取臺灣國民黨政府反共與反攻大陸的有利位置。 二、運用美國自立國以來的外交道德與傳統價值─協助友邦追求自由、民主、和平與基督教信仰,使之作為其反共話語,以獲取美國的支持。 三、對美國行銷國民黨蔣介石統治的臺灣,是自由與希望的堡壘,企圖放大中華民國在亞洲的反共重要性,以爭取美援。 四、利用訪美時機,對美傳達蔣介石反攻大陸的聲音,合理化反共的意義,並在遣詞用句上仔細斟酌,不讓美國有介入中國內政與恐戰之顧忌。 五、蔣介石主要以正統觀、民族文化傳統觀作為反共的話語,宋美齡則是從國際政治的角度,分析美、蘇與中共的三角關係,更具現實性。

參考文獻


10.毛鑄倫,〈當代中美關係中的迷思─宋美齡的意義〉,《海峽評論》,第156期(臺北:海峽評論雜誌社,2003年12月1日)。
31.吳天威,〈紀念二十紀最傑出的女性宋美齡的仙逝─簡述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海峽評論》,156期(臺北:海峽評論雜誌社,2003年12月1日)。
57.張淑雅,〈一九五0年代美國對台決策模式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0期(臺北:中央研究院,2003年6月)。
56.張淑雅,〈臺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6期(臺北:中央研究院,2001年12月)。
54.張淑雅,〈臺海危機前美國對外的政策(1953-195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1994年6月)。

延伸閱讀